目前分類:【刺青】評論∮訪談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鍾愛的2007華語電影音樂&歌曲
e週報 vol.150 文:藍祖蔚                        

過去這一年的華語電影音樂創作有點像聯合國大會師,有優秀的台灣音樂人,也有知名的配樂大師,都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我鍾愛的2007華語電影音樂

1《色,戒》/Alexandre Desplat  
理由:從時代、環境、心情、劇情,Alexander Desplat的音樂不但帶出了相關情緒,強化了電影隱藏訊息,同時,對於少女情懷的寂寞心事給予最浪漫、卻也最委婉深情的凝視。


2《穿牆人》劉季陵  
華麗的舞曲樂風,實踐了苦悶學子急欲穿牆而出的突圍心聲;跨界混音的多種音樂匯聚,更讓電影的前衛實驗風格找到最明確的對位音符。


3《不能說的秘密》/周杰倫   
音樂學院的高材生在音樂世界中找到了愛情,也展現了琴藝,奇觀似的彈琴表演,讓演員得能在音符護持下,實踐了青春夢想。


4《戰‧鼓》/Andre Matthias  
習鼓擊鼓是電影刻意經營的哲學意境,大提琴的樂章則拉奏出了主角的內心嚮往與吶喊,精彩的樂章提升了電影的可觀性。

            
5《太陽照常升起》/久石讓  
集合了俄羅斯、東洋與亞洲曲風的音樂內容,配合全片的魔幻色彩與敘事語言,帶領觀眾進入不可思議的意識出遊狀態。


6《跟蹤》/Guy Zerafa  
生死交關的警匪對峙,身份不可外洩,任務不能曝光,人人可疑,時時可危,緊張的情緒在低調又緊纏的電子音樂陪襯下,打造出令人屏氣凝神的緊張氣氛。


7《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林海  
精彩的電影音樂,就像一件美麗服裝,讓人一見傾心,一眼難忘,隱藏在北京小胡同裡的少女情懷,合當在聲聲宛轉的琵琶曲中找到相對話的互動空間。


8《練習曲》/李欣芸  
風吹在臉上,汗水流在身上的滋味,單車騎士知道,音樂亦知道,年輕的追求,土地的熱愛,全都活跳在琴譜上。


9《生日快樂》/陳輝陽  
愛情要的是浪漫,即使沒有結果的苦戀,也要在酸苦中透露出短暫的喜悅,美麗的琴聲,說出了甜美的記憶與憧憬。


10《圖雅的婚事》/蒙古民謠  
悲愴的馬頭琴與直笛音樂,吹奏出大漠草原上的沈重生活壓力,以及女人忠於愛情,也得獨力撐起家庭生計的愁苦心緒。
            



我個人鍾愛的2007華語電影歌曲

1.手語歌《穿牆人》/劉季陵
  
理由:歌曲記載了女主角的殘缺與夢幻,也激勵了電影的愛情追求。


2.小茉莉《刺青》/昆蟲白  
理由:歌曲用顏色、聲音和氣息,成功刻畫出少女的清純之美,也美化了她的愛情世界。


3.莎韻之鐘《練習曲》/古賀政男  
理由:歷史的記憶迴盪在山谷裡,也迴盪在觀眾的記憶中,淡淡三兩聲,餘韻無窮。


4.美麗的梭羅河Bangawan Solo《太陽照常升起》/Gesang Matrtohartono   
理由:一曲浪漫,情思飄飄,肢體的扭動與眼神的晃動,春情就伴隨音樂旋轉。


5.天涯歌女《色,戒》/黎錦光  
一曲清唱,真情難得,小酒館的即興演出卻是真情畢露的交心之作,歌詞深意貼合角色心境。


6.最最遙遠的路《最遙遠的距離》/胡德夫  
理由:放在片尾的壓軸歌曲,扮演的都是點題功能的註解,電影在找尋最接近人心靈魂的地方,歌詞唱出「最接近你的地方」的歎息。


7.生日快樂《生日快樂》/陳輝陽  
理由:愛人在生日當天守候情人,為情人獻上祝福,酸甜滋味盡皆溶在歌曲中。


8.小情歌《六號出口》/吳青峰  
理由:「當有你的溫熱,我很快樂」簡單的情歌,卻是年輕情侶最直接的心聲。


9.不能說的秘密《不能說的秘密》/周杰倫  
理由:劇情說出了一則「穿越時空愛上你」的曲折愛情,歌曲再次整理電影心情,留下完整的記憶。


10.天堂口《天堂口》/梁翹柏  
理由:顛覆了一九三0年代上海音樂風情的創作,時地未必適宜,卻另有獨特韻味。


本文轉載自【藍色電影夢】

 

ZERO8HO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產業觀察】2007國片整體表現回顧
文 /
林文淇、張雅倫

    2007年已經在101大樓一柱擎天、火樹開花的煙火秀中正式邁入歷史。過去一年,國內上映的國片總數依據台北票房情報網的列表所載,共有二十部影片上映。這些 「台灣製造」的國片在2007年的票房表現如何,關心國片的觀眾大概都還記憶猶新。《色‧戒》的精緻製作在李安效應的發酵與床戲新聞的炒作下,在首輪戲院連映近百日的盛況,名列全年票房第四名,是國片許久未見的盛況。《練習曲》訴求「關懷台灣」以及身體力行的「單車精神」,一句「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在年輕觀眾群中掀起的熱烈回應,也感動不少個人與團體義務幫忙。《刺青》找到偶像楊丞琳與香港玉女梁洛施演出同志戀人,兩人在床上擁抱對望的畫面教人要忘記也難。《不能說的祕密》歌壇天王周杰倫自導自演搭配人氣不小的桂綸鎂,加上跨時空浪漫愛情故事,票房千萬起跳順理成章。《最遙遠的距離》與《色‧戒》同獲威尼斯影展獎項,導演林靖傑抱怨政府大小眼的不平之鳴博得不少同情,加上桂綸鎂累積的人氣與一張清新動人的聆聽海報,在同類型的小品影片中脫穎而出。


    回顧2007年的國片,也毋需完全以票房論英雄。多部票房雖不盡理想的影片可以看到多元化的嘗試。以題材來看,《基因決定我愛你》與《穿牆人》都嘗試結合科幻影片的元素。尤其《穿牆人》以有限的製作經費能夠呈現出十分特殊的影像風格,無奈上映時間正好與金馬獎影展撞期,北市短短上映後只能以低於百萬的票房下片。《六號出口》、《愛麗絲的鏡子》、《夏天的尾巴》、《沈睡的青春》、《指尖的重量》雖然票房表現並不特出,但是訴求年輕觀眾的企圖明顯,是小成本國片能夠找到大量觀眾一條可行之路。全年的國片裡不論是都市感十足的台北西門町的次文化、帶有懷舊味道的南台灣,或是跨越現實與虛幻、過去與未來的時空,都讓2007的國片的銀幕映現出饒富趣味的新意。

    國片的行銷一直是國片比較弱勢的一環。除了《色‧戒》、《不能說的祕密》與《天堂口》等大製作影片照例多由美商公司發行外,2007年《練習曲》由華納發行,在上映戲院因此比其他國片有更多優勢,也是最後得以全年第三的票房佳績收場的原因之一。不過由導演帶著影片一步一腳印全國校園走透透的行銷方式還是多數小成本國片的主要積極行銷手法,但是從《六號出口》、《黑眼圈》、《夏天的尾巴》、《基因決定我愛你》等片的票房來看,所謂的「跑校園」行銷究竟可以達到什麼效果,還是因影片本身的吸引力以及配合的宣傳而異。不容忽視的是,年輕觀眾熟悉的網路行銷與部落格經營所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要,例如《刺青》、《最遙遠的距離》與《練習曲》都是透過網路吸引人氣與擴散口碑成功的例子。

    當然,海報視覺與宣傳文案依舊是影片給觀眾最重要的第一印象。《色‧戒》海報上湯唯由緊身旗袍描出的身體曲線橫在帶著神祕的梁朝偉前,除了暗示劇情精彩也色誘觀眾,加上簡潔的宣傳文案「色易守‧情難防」,是海報與文案宣傳的模範生。2007年《刺青》、《練習曲》與《最遙遠的距離》都是海報視覺上蠻能引人入勝的設計,《練習曲》直接打動人心的宣傳文案更是國片宣傳非常值得學習的典範。

    2007年的國片不論在製作規模與票房表現上整體而言還是有十分亮眼的表現,《色‧戒》的巨大成功證明儘管是劇情國片還是有可觀的市場,《練習曲》與《刺青》的賣座,也顯示小成本的國片可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雖然年初上映的《幫幫我愛神》經過蔡明亮與李康生二個月來在各地的強力促銷票房表現並未達到預期,但是2007年國片整體顯現的上揚動能預計將在2008繼續將產量與票房推高,喜愛國片的觀眾可以拭目以待。


(一)2007年國片台北市票房一覽

中文片名 版權 發行 院數 映期 總票房 單廳票房
色.戒 博偉 博偉 19 93 136214760 7169198
不能說的.祕密 其他 博偉 17 61 26648843 1567579
練習曲 縱橫國際 華納 6 79 8941331 1490222
刺青 三映 原子 5 43 7137388 1427478
最遙遠的距離 七霞 七霞 4 36 3132122 783031
黑眼圈 汯古霖 汯古霖 2 29 988506 494253
六號出口 翻滾男孩 前景 7 42 3232065 461724
沈睡的青春 佳映 佳映 4 28 1206916 301729
愛麗絲的鏡子 三視 三視 3 20 788458 262819
天堂口 中環 福斯 15 21 3712197 247480
基因決定我愛你 山水 山水 8 22 1526058 190757
松鼠自殺事件 麥田 麥田 4 15 732878 183220
夏天的尾巴 其他 綠光全 4 21 715160 178790
穿牆人 黑眼睛 黑眼睛 4 8 657794 164449
指間的重量 天藥方 天藥方 1 28 159110 159110
奇妙的旅程 春暉 春暉 6 34 835885 139314
我看見獸 台鴻 台鴻 4 11 479794 119949
海之傳說─媽祖 中環 福斯 10 15 1060141 106014
插天山之歌 黑巨 黑巨 1 8 21810 21810
幻遊傳 龍祥 龍祥 2 7 37110 18555

(資料引自「台北票房情報網」)


(二)國片各影片海報宣傳文案
1.色.戒 Lust, Caution──色易守、情難防
2.不能說的.祕密 Secret──我閉上眼睛是為了看清楚你
3.練習曲--有些事現在不做,-輩子都不會做了…
4.刺青──還記得屬於我們的愛情印記嗎?/Behind every tattoo, there’s a secret
5.天堂口──吳宇森動作經典 2007情義再現
6.六號出口──西門町6號出口,一個什麼事都可能發生的地方/如果青春註定就是要不斷地向前跑,他.媽.的 我的出口到底在哪裡?
7.最遙遠的距離──最接近愛情的地方
8.基因決定我愛你──愛是先天決定?還是後天努力?/兩個人睡很幸福?一個人睡很舒服!
9.沈睡的青春──三點以後,他就會開始愛我
10.海之傳說─媽祖──(無)
11.黑眼圈──(無)
12.奇妙的旅程-我們要去旅行嗎?
13.愛麗絲的鏡子──兩個女孩互相約定,誰交了男朋友,她們之間的愛情就劃上句點。
14.松鼠自殺事件──在雪山分手的戀人 要隔八億光年 才能在見到對方一面…
15.夏天的尾巴──青春的愛戀搖滾整個夏天 青春的態度就是要搖滾/夏天 青春 搖管樂 我就是主題曲
16.穿牆人──兩個時空的戀情,三種失去的方式。
17.我看見獸──曾經以為出櫃是真自由 真釋放,直到…
18.指間的重量──回頭看見入口幽暗的光 我的生命已經無法重來…/Passed the point of no return.
19.幻遊傳──穿越時空,前往與殭屍共舞的傳說祕境
20.插天山之歌──(無)  

ZERO8HO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志導演要令直的也感動
《蘋果日報》副刊 2007-04-10 記者:梁俊鵬  攝影:楊錦文

同性戀電影漸走進主流行列,《刺青》就找來大眾偶像派的楊丞琳與梁洛施來演出。然而傳媒仍繼續以此標榜,執著一兩場的女同志床上戲。性愛本是人的天性,落在同性身上,觀眾就總愛帶著「觀摩大觀園」的心態看下去。另一邊廂,搞同志電影會也成風,這是自我標籤?何時才可使人信服《刺青》導演周美玲口中的「同性戀其實也是一件自然的事」?

打破lesbian的定型

街上蓄著「箭豬頭」的女生,眾人也會異口同聲地說她是TB。周美玲就立時指出女同性戀其實跟普通女生沒兩樣,故此她在設計梁洛施的形象時就要打破這個刻板的形象:「我只是要Isabella看起來酷酷的,長頭髮也不用剪掉。可是兩個女孩的形象又不能太過相像。所以Isabella穿的是長褲不是裙,鞋子是Dr. Martens的,頭髮也不能燙。」本身也是lesbian的周美玲,也坦言說身邊的朋友也沒太多的「男仔頭」,「女生就是有男生永遠追不到的美。」至於楊丞琳,就可以繼續其可愛造型亮相。「其實她也十分認真看待這套電影,拍攝之前她就把一套美國的女同性戀電視劇全看一遍,就走來嚷著要跟我討論,可是我自己也只是看了幾集……」角色總算沒選錯。



彼岸花是紋身以外另一個電影的icon。長葉時,花會凋謝,花葉永不相見的悲戀象徵二人之間的感情


手拖手上戲院


同性戀電影,絕不單是拍給同性戀者看的。「最想令straight的也感動」是周美玲的由衷話,故她非常欣賞李安導演的《斷背山》:「最緊要是導演本身不要覺得同性戀很煩,又要爭取甚麼人權……李安就有這個同情心,欣賞到同性戀的愛也很美,故拍出來無論任何人都會感動。我也以此作目標。」還有一個目標,就是她希望女同志們可以手拖手上戲院看《刺青》:「其他關於同性戀的電影,如《盛夏光年》的影碟都大賣。可是lesbian都只在家看影碟,今次希望能打破這個魔咒,令她們走上街去。」


周美玲(右)跟香港女同性戀組織的成員漫談


同性戀風向變

《刺青》也不在說教,「臺灣很多藝人,像利菁是變性人,蔡康永也是gay,可是fans很多。」她又記起一次與梁洛施到臺灣一高中演講,便知風氣已轉:「當時我問誰贊成同性戀是正常的就舉手,結果整個禮堂只一人沒舉手。」有不少人討論,周美玲 拍成這套電影,是受其之前拍攝的紀錄片所影響,因為她總愛鑽到社會的邊緣人當中,「修讀哲學系令我不停追求生命的道理。這群人只是被稱為『邊緣人』,實際上這些所謂道德是非界限性的,同性戀也只是愛情的物件不同,跟道德無關。」


楊丞琳演webgirl的現場,是全套電影布置得最有可愛主風格的場景。輕露香肩更是引死人



電影有不少洋娃娃登場,而且都有刺青,恰巧與楊的造型相似


綠色頭髮也與洋娃娃同出一轍,楊就戴這個假髮向梁示愛

經典lesbian華語片


張之亮的《自梳》是部意識形態上最「正確」的女同志電影,自梳女楊采妮與劉嘉玲兩女相愛的劇情換了一男一女也同樣自然。


麥婉欣的《蝴蝶》將感情小故事融入政治運動的大背景中已不是第一次,一段同性戀婚外情,與六四事件緊扣著。


難忘《心動》小柔(梁詠琪飾)的同學陳莉(莫文蔚飾)向她示愛。張艾嘉以導演身份介入敘事中,似在暗示小柔就是她。

刺青女 全身8個紋身

「女同性戀中總有一方作極度剛陽打扮」只是社會對其的標籤手法,為了方便將其與「正常人」分化,事實上又不盡是如此。周美玲也執著同樣的想法,所以梁洛施還留著一把秀長直發。眼前的阿Wing毫無顧忌地承認自己是lesbian。她皮膚較黝黑外,言談舉止也沒有典型的粗聲粗氣行為。直至她開始展露其身上8個大小不同的紋身,而且皆由女紋身師操刀,她與《刺青》故事的相同之處莫非就在此?事實並不然,阿Wing一向視紋身為一個「不能倉卒的決定」,她只是獨愛某幾位女紋身師的手藝罷了。在一般人的眼中,有人會當紋身是「愛的標記」,例如刻上自己喜歡的人的名字,阿Wing卻從沒為過他人而去紋身,即使是自己的摯愛:「之前人們紋身的心態是在種種早已畫好的圖案中揀選,用『想自己變成別人心目中的甚麼』來作準則。現在,人們就會以自我為中心,我希望是怎樣,就怎樣,紋身是用來fit自己,不是fit他人的東西。」就是如此,阿Wing每次紋身前心中早已有個構想,紋身師傅就必須瞭解她的想法,才用藝術的手段表現出來。阿Wing第一個紋身就在5年前開始印在她的肌膚上,是一條美人魚,原因很多:「我是水瓶座,我又愛女人,我又愛自己。」或許女人就是最瞭解女人,阿Wing也不厭其煩地走訪三藩市找罕有的女紋身師傅。本身從事金融業的她,慣穿OL裝,紋身就是斯文中的野性。但她漸覺社會對紋身的歧視已褪色不少:「現在可視之為潮流,但當然也不能太過份。」


二人都敢於承認同志身份,導演周美玲(左)執導的《刺青》後天上映,現實版就有滿是刺青的阿
Wing。

周美玲,69年生於臺灣基隆。92年畢業于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當過記者,故對社會的邊緣人士特別關心。後來轉作獨立製片導演,以紀錄片為主。與攝影師劉芸后(Hoho Liu)是一對同志戀人。她編劇、導演皆有豐富經驗,作品包括用DV拍成的短片《身體影片》獲邀參與10多個國際影展、講同志酒吧的《私角落》、走遍臺灣採訪居民的《極端寶島》及第一套劇情長片 《豔光四射歌舞團》。《刺青》是其第二套劇情長片。

ZERO8HO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紀錄片女俠 周美玲
2004/04/16 陳乃菁 第421期

周美玲自稱,她像是一個「行走江湖」的女俠,只是將自己生命中所遇到的事情人物,用影片予以紀錄。
「那是一個,連接生死與陰陽的角色。」

白天,他是牽引亡靈至西方世界的道士,踩踏著世間哀傷牽渡失去肉體的魂魄,夜晚,她化身為妖嬌婀娜的扮裝皇后,舞台上七彩燈光流轉,肉身華麗歌舞璀璨。這兩種看似格格不入的角色,卻因為他同志愛人的死亡,有了交會......。

扮裝皇后 訴求同志愛情

最傳統民俗的繽紛色彩,最色彩繽紛的扮裝世界,周美玲最新的第一部十六厘米電影【艷光四射歌舞團】,交織的是這樣一個既荒誕奇異又溫馨的故事。

「生死禮儀,是保存最多社會傳統價值觀念的場域,做為一個生命禮儀師的道士,卻有著為傳統社會所不容的同志愛情關係,他的另一面是扮裝皇后,生命中的愛情 與友誼,佔據在這塊領域;然而工作與親情,卻在河的另一岸,排拒著那塊美好的世界。」傳統社會價值與同志生命和解對話的可能性,是周美玲在創作中表達的意境,使用強烈的對比,呈現台灣同志中最弱勢族群的處境。

「其實每個人都處在扮裝的狀態,為了取得社會認同,也為了認同自己。」和周美玲約在大學附近的咖啡店,裡頭正播放著電影【春光乍洩】的主題曲「Happy Together」,Frank Zappa既頹廢亦狂野的歌聲迴蕩。「這個社會給男人的壓力更大,扮裝皇后更是同志中的弱勢,然而他們只是想作一個最能貼近自我認同的外觀,問題在於,社 會能不能對這樣的認同給予尊重。」

啜飲幾口香濃咖啡,戴著黑框眼鏡的周美玲怎麼看,都比實際年齡還要年輕上好幾歲,眼神充滿想尋找所有答案的好奇慾望。「對我來說,同志愛情就是一切顛沛流離的開端,直到我們能夠真正勇於認同自己的愛情傾向,所有的生命波折,才會獲得一個圓滿的說法。」

【流離島影】紀錄主觀意識

一九六九年出生的周美玲,是台灣紀錄片界公認的實力派人物,學哲學的她,總是勇於打破既定的規則,賦予紀錄片更深層的思維意涵,試圖在影像與內容間實驗各種結合的可能。

一九九九年,周美玲推動十二位紀錄片導演聯合製拍島嶼紀錄片,讓導演們分別到台灣周圍的十二個離島上,進行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實驗紀錄片計畫【流離島影】,前後長達一年時間,最後入圍金馬獎並獲得十數個國際影展的肯定。

「在那個計畫裡,我們在美學上的實驗企圖十分強烈,挑戰了傳統紀錄片的一些道德包袱。」周美玲直率地說,「過去的紀錄片,要求要包涵不同觀點,要求不要放入過多主觀意識,要求平衡報導......,對我們這一個世代來說,那樣的包袱漸漸讓我們覺得很不耐煩,那是狗屁。」謝絕客觀報導,要求主觀投入,當時成了周美玲與【流離島影】計畫小組的默契和內規,而那十二部作品,也開啟了台灣紀錄片的重大轉折。「紀錄片沒那麼偉大,它只是創作的一種媒材。」

【流離島影】在美學上的成功實驗,增強了周美玲對於深化紀錄片內容的信心,「對我而言,拍紀錄片和創作,都是為了追求智慧。」

【極端寶島】尋找生命出口

二○○二年,周美玲創作拍攝了【極端寶島】,她選擇台灣島上東西南北四個極端之地,看人在島嶼不同環境之下的生存道理。「南邊我選擇了恆春半島,它有台灣最古老的落山風,有最古老的人性,面對惡劣的環境,人們必須學會在落山風中低頭才得以前進;西邊是處在強勁海風下與六輕污染間的台西;北邊是我的出生地基隆,它是一個城市繁華落盡後腐敗的代表。」

拍攝完三處有些傷痕累累的場景,在台灣的東邊,周美玲原來想找尋的,是最後的乾淨純真,於是她找到了兩個部落的小孩,「我原以為,孩童代表人性中善良光明的一面,沒想到,我遇到的那兩個孩子,生命中卻仍背負有巨大的困境。」

部落裡的兩個小男孩,因為個性上的女性特質,被其他同學恥笑為「娘娘腔」,在學校裡,他們是不受歡迎的對象,甚至遭到學長的欺侮毆打。然而在成長困境中, 兩個男孩依然有著自己的一套生存方法,他們靠著想像力,靠著想像自己是一隻可以飛越大海自由逃離的鳥,努力化解在現實生命中的悲哀。「這個片子試圖在土地 的四個極端,尋找生命的出口,四種答案也許都令人悲傷,但在土地上生存的人們,卻都能尋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努力地存活下來。」

周美玲說,拍攝【極端寶島】的過程,給她很大的啟發,「我也是靠著不斷創作,才能活下來,這就是我的生存之道。」

周美玲自稱,她像是一個「行走江湖」的女俠,只是將自己生命中所遇到的事情人物,用影片予以紀錄。就像【艷光四射歌舞團】,故事其實就源自於她日常生活中 常去的一家GAY BAR,在那裡她認識了許多形形色色的朋友,包括那個白天是道士晚上是扮裝皇后的人物,在酒吧裡他們擁有愛情的一面,而推開店門,在另一個世界中又得扮演 著另一個角色面目。「不過就是生活而已。」


原住民的武俠片

問周美玲接下來會有什麼新計畫,她的答案另類得讓人吃驚。「劇本都寫好了,我現在最想拍的,是原住民的武俠片。」曾經為阿里山鄒族部落的獵人拍攝紀錄片的周美玲,對於部落獵人在山林中矯健的身手留下深刻印象,而鄒族人Mayasvi祭儀中與神靈溝通的意境更令她神往,結合兩者精神,給了周美玲創作上的靈感。「過去拍原住民題材,不是談歷史,就是談文化,而我卻覺得武俠片中充滿想像力的元素,卻很適合與原住民的山野生活作結合,寫出相當有趣的故事。」真的拍得成嗎?面對我滿心的疑惑,周美玲卻給了自信滿滿的答案,「我想拍的東西就一定要拍出來,沒錢,可以慢工出細活,慢慢把它磨出來,因為那真的是我很想很想拍的題材。」「拭目以待吧。」她說。(陳乃菁)


ZERO8HO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拍讓人享受的電影,比拍得獎片難,周美玲找偶像明星為台灣電影突圍

2007-04-15 數位時代 MTI Forum


報導簡述:
入行十二年,拍攝過十四部紀錄片、三部劇情片的導演周美玲,她深刻了解,只要影片擁有獨特的美學風格,拿獎並不困難,而票房卻是更大的挑戰,因為周美玲發現,觀眾真的好挑剔…… 撰文=賴珍琳

深入報導:
無論是《豔光四射歌舞團》中要以道士身分超度愛人亡靈的扮裝皇后,還是《刺青》中等待初戀情人上線的視訊女郎、以及想要藉著刺青獲得力量的西門町小混混,在導演周美玲的鏡頭下都顯得魅力非凡,跳脫陰暗悲情的形象,「因為而幽默是可以激發創意的。」周美玲如是說。

二○○七年三月三十日甫上映的電影《刺青》,大膽起用許多年輕偶像明星,包括可愛教主楊丞琳、「元氣小子」的沈建宏、「元衛覺醒」的是元介,以及來自香港的梁洛施與謝秉翰,演繹一則關於刺青、網路視訊、地震後創傷、屬於台灣在地文化的故事。上映前預售票就賣出一萬二千張,首週末的全省票房破四百四十萬元,是國片近年難得一見的好成績。

有著明星演員的光環,製作班底卻是影展常客,很多影評人疑惑《刺青》到底是藝術片還是商業片?這部電影正好顛覆了一般對於電影類型一切二分的觀念。「我對偶像明星沒有偏見,」導演周美玲這麼說:「我很怕台灣的電影死氣沉沉,希望帶入年輕的元素。」

言談舉止還像個大學女生的周美玲,說話坦白而直接。入行十二年,拍攝過十四部紀錄片、三部劇情片,得獎紀錄洋洋灑灑,是台灣電影界公認的實力派人物。進出國內外大小影展如家常便飯的她,產生了一個疑惑:「難道影展片不能拍得『好看』嗎?」

周美玲所謂的「好看」,是指「容易閱讀」的影像。她深刻了解,只要影片擁有獨特的美學風格,拿獎並不困難,而票房卻是更大的挑戰,「因為觀眾真的好挑!」 她笑著說。從二○○五年她第一部三十五釐米劇情長片《艷光四射歌舞團》,周美玲開始思索電影的藝術性與親近性要如何兼顧。

她同意能引發思考的電影才是好電影,但是除此之外,電影還要能讓人享受。

「如果只是要讓觀眾思考,不如丟一本哲學書給他們,」周美玲說自己不想當大師,只想做小老百姓。她所關注的大部份都是主流社會眼中的邊緣題材,例如同志、扮裝、傳統戲曲、原住民、離島、網路色情、青少年等。但她的作品總是華美而幽默,讓觀眾一會哭一會笑,不致於陰暗悲情。

這不表示她的作品缺乏深度。在國家電影資料館的網站「台灣電影筆記」中,關於周美玲的評論是這麼寫的:「作品透露深厚的哲學背景,重視文學氛圍,並講究美學藝術層次,其說故事方式常有『寓言』式的深度與趣味。」

周美玲的每部片子都真實地做過田野調查,這也是她膽敢碰觸禁忌話題的原因。拍攝紀錄片的十幾年中,她的的確確是活在庶民文化之中的。為了拍《極端寶島》,她拜訪基隆港鐵路街上的妓女戶,跟三教九流的人談笑、喝酒、做朋友。這些真實生活中的人物與事件,都淬鍊成為她構思劇情片的靈感來源。例如處女作《身體影片》起源於一位扮裝皇后的故事,正與她十年後第一部劇情長片《豔光四射歌舞團》主題相符;《刺青》的許多角色,也都是她親身遇到過的真實人物。

不經意間提及為了電影宣傳的周轉金,現在還暫時揹了二百萬債務,周美玲不改開朗本色,她覺得拍電影不用搞得很悲情,「總能有新的創意可以解決問題的,而幽默是可以激發創意的。」她說。就像《豔光四射歌舞團》開場那句著名的對白:「豔光四射歌舞團,為您開啟永恆的天堂……」在周美玲的影像世界裡沒有禁忌,一切多元繽紛、自在綻放。

獨立製片導演
周美玲
年齡:38歲
現職:獨立製片導演
學歷:政治大學哲學系
重要作品:
1996 拍攝第一部劇情片《身體影片》
2002 以《私角落》與《極端寶島》獲獎
2004 《艷光四射歌舞團》獲第41屆金馬獎「年度最佳台灣電影」
2006 《刺青》獲得第57屆柏林影展「最佳同志電影泰迪熊獎」

ZERO8HO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孝全╳楊丞琳 吻同性超尷尬
更新日期:2007-12-11 記者:賴怡佳


「口愛教主」楊丞琳與「悶騷型男」張孝全共同擔任今年台北國際影視博覽會的形象大使,不過,兩人在3年前的偶像劇《極速傳說》首度合作就曾演過兄妹。特別 的是,兩人近年都因為演出同志電影,楊丞琳和梁洛施舌吻;張孝全和張睿家拍全裸床戲,大突破令他們的演藝事業更上層樓。楊丞琳靠著蕾絲邊電影《刺青》開創 演藝新格局,而張孝全以同志作品《盛夏光年》一鳴驚人。兩人都認為:演員其實耳根子超軟!在拍戲現場,只要導演稍微說服一下,便立刻願意脫衣上陣,為藝術 犧牲。


★楊丞琳:我和梁洛施對同志戀情完全沒有經驗,拍起來很害羞,不過周美玲導演比我們還害羞,她全程紅著臉,也不好意思教戲,我們只好自己胡亂嘗試各種姿勢。有一場戲梁洛施要從我的腿吻上來,但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對,她急得大叫:「到底要親哪啊?」


梁洛施私下是個小女孩,拍戲時也擺脫不了女生習性。我和她手牽手,應該是男生的手在前面,牽著女生走,我們卻一直用同一個方向牽手,結果兩人的手一直打 架,根本牽不起來。我和梁洛施拍舌吻戲,但最後也沒剪到電影中,只放在DVD花絮。我本來有點抱怨,但我看了舌吻戲後,自己被嚇壞了,畫面加上聲音,真是 超鹹溼,根本不敢給我媽媽看,還把她趕進房間。

◆張孝全:我拍那場全裸床戲時,真的是狠下心來演,既然被導演說服了,只有咬牙硬上。因為那場戲我是喝醉的,我就喝酒壯膽,但我和張睿家都在重要部位做了保護措施(黏上膠帶)。我喝了很多酒,一直想上廁所,每次撕開膠帶都是錐心之痛,讓我有點後悔喝太猛。


說真的,那場床戲讓我覺得自己像在強暴張睿家,感覺不太舒服,又很像在作夢一般,非常不真實。導演陳正道也很緊張,幾乎沒管我們在演什麼。當我和睿家聽到 「開麥拉」,就整個人都放空,猛親猛演,一聽見喊卡,不約而同趕緊分開,很尷尬。上映時,我媽和我一起看首映,她超high的,到床戲時,我低下頭不敢 看,但我媽一直拍我,要我陪她看個仔細。

男女床戲沒感覺
同性床戲演得臉紅心又跳,連自己都不敢看,但和異性演床戲也會如此緊張嗎?

★楊丞琳:我其實沒什麼床戲經驗耶,只有在《換換愛》中和賀軍翔有一場床戲,他一直從臉往下親,導演卻不喊卡,他只能繼續親,讓我嚇出一身冷汗,幸好快親到胸口就停住。我和小美(賀軍翔)太熟了,真的沒太多感覺。


◆張孝全:我和女生演床戲從沒大膽過,遠比不上《色,戒》,最多只是接接吻,當然沒那麼害怕,只是怕對方會誤會我在吃豆腐,要小心一些。


票房肯定才重要

兩人今年分別以《刺青》及《沈睡的青春》報名金馬獎,更是影博形象大使,張孝全去年還以《盛夏光年》入圍過最佳男配角,但今年兩人重要獎項都未獲得入圍肯定,心情會失落嗎?


★楊丞琳:其實今年初《刺青》在柏林影展得到泰迪熊獎時,我就有種很想在金馬獎上獲得肯定的衝動,不過更重要的是《刺青》的票房好,觀眾喜歡才是重點。

◆張孝全:我覺得我在《盛夏光年》演得不太好,聽到入圍時,覺得很意外,但真的是個很大的鼓勵,沒得獎也有些許失落。


採訪後記

印象中,口愛教主楊丞琳是個反應極快的聰明藝人,而張孝全則是容易害羞的酷哥。在代言記者會上,楊丞琳侃侃而談,張孝全則一貫以一、兩句話結束問題。


私下受訪時,同樣是楊丞琳眉飛色舞地大方聊天,張孝全還要想半天才有回應。楊丞琳說:「幸好我知道他私底下真的是那種不多話的人,不然讓我一個人在記者會撐場面,我一定不開心。」有了這份體諒,讓兩人重拾過去久未聯絡的情誼,在結束訪問後,兩人再度確認了彼此手機號碼呢!
 

ZERO8HO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選影評】 記憶與偽裝之間的誠實:周美玲《刺青》評析

文 / 莊仁傑


《刺青》是一部解構記憶與幻想、真實與偽裝的電影。


它或許在劇情結構上稍嫌薄弱、影像風格上也未見別幟,然在虛實猶移、主從辨證的思索之間,周美玲無疑呈現一則含藏人生決定的生命隱喻。

那或者可視為導演繼《豔光四射歌舞團》特意建構「(身分/性別)偽裝」意象後、顛破「(愛情/人情)真實」於人生現實裏,更進一步的作品。

在電影中,周美玲試圖搓揉情欲與道德、調衡同志認同與家庭關係,在所有對立的兩面中尋求定位,爾後獲得誠實自覺的勳印,烙下一枚自破碎生命中重新建構的刺青。

小綠:「我想要證明愛情的記憶,所以我要刺青。」
竹子:「你(小綠)為何要記得所有的事情?」
大宇:「TO小綠:記憶常常會騙人,特別會騙自己。」
阿青:「竹子,隨便說個故事給我聽。」


影片中俯拾即是的二元因素,以謊言與遺忘圍繞著記憶與現實,如同小綠擬構的身世、竹子壓抑的情感、大宇虛掩的身分、阿青遺失的記憶──所有的人都在某種程度對自己與他人撒謊,所有的人卻也都竭力保有生命本質上的誠實;所有的人都有某種程度的偽裝,所有的人卻也都坦現著她們的真實──小綠要求一枚刻印愛情的刺青、竹子要以刺青兼負起身為姊姊的責任、阿東掩蓋自卑的方式是借刺青展現魄力、阿青聽取所有刺青的故事卻對自己的不願想起。

刺青是自卑也是自戀、是陽性也是陰性,是虛構的也是真實的。

二元矛盾癥結於刺青,界限的抿除也就取決於刺青。周美玲企圖陳述的,不僅是性別的越界,而在虛構與真實、偽裝與現況之間,她更要呈顯出一種對立的模糊交涉。辯證沒有解答,正如生命不該僅存一面。

一、人爲什麼要撒謊?人為什麼要刺青?人爲何需要故事?人為何需要記憶?
 
2004年,周美玲《豔光四射歌舞團》以一種溫和的姿態,闡述一則流浪者的越界的故事,爲台灣同志電影扔出一枚跨足生死議題與性別偽裝的手榴彈。這部既華麗又鄉土的電影,不同於過去同志電影往往流於壓抑晦澀或者偶像商業包裝的兩端,已然成為周美玲誠實面對自我生命的重要作品,並以此態度爲她07年的《刺青》奠定基礎。

我初看《刺青》海報所呈現柔焦與圖騰相印的華麗設計,偶像劇演員楊丞琳與港星梁洛施曖昧凝視的側臉。很能感受到周美玲企圖推廣這部電影的用心,同時卻也擔心這位新生代台灣導演是否會因商業考量據以迷失。所幸正式觀影之後,周美玲依然是個傾訴同志寓言的作者,她並未放棄其作中最可貴「誠實」的本質。
  
小綠:「人為什麼要刺青呢?它算是穿衣服呢……還是裸露阿?」
  
決定刺青的小綠(楊丞琳飾演),首先要喚醒刺青師竹子(梁洛施飾演)對她的回憶。

她們應當銜續記憶,建立關於兩人的愛情。
  
然而這段回憶卻是從小綠的謊言開始。

幼時的小綠徘徊於空曠的草原,她用玩具電話撥給遺棄自己的媽媽,但對竹子闡述的卻是父母早於地震之中雙亡,而不知小綠阿嬷早對她的身世作過澄清。

這是一則編造的故事,欺騙的卻都只在自己。

竹子:「作為刺青師,必須了解這一切秘密,但不能說破它。」

竹子在她的刺青日記裏對小綠的建檔打上「理由不明」的紀錄。

她還在考慮是否要為這古怪的女孩刺青,她也在考慮是否要承認自己的記憶,那包括是否要重新面對自己的同志身分、是否要接受這段愛情的開始。她同時且向失憶的弟弟阿青說起這則新客的故事,然而阿青明顯感到不悅,彷彿提醒著他於地震喪親當晚姊姊捨他而去的經歷(即便這裡的衝突代表著同志身分與親族關係的對立,然阿青的真實經歷卻又巧合地與小綠所編造出的身世吻合)。

於是三角關係的心路歷程,建立在「記憶」的編造(小綠對身世的編造)與回歸(竹子與小綠的重逢)、以及「失憶」的患得(阿青的失憶症)與偽裝(竹子對愛情的漠視)之間,產生其徘徊與辨證的關聯。

於是觀看《刺青》這部電影中的虛實對照,記憶的消解、虛擬與重構,在在隱合著角色的生命態度與其間所反應出的關係。因此,電影中竹子在小綠(愛情)與阿青 (親情)之間的掙扎、小綠對竹子要求專屬刺青(現實)以及對網路警察大宇的誤識(虛擬)之間的錯置,成為兩條主要的敘事軸線,其間即以今昔交錯的剪輯,鋪陳出綠、竹兩人分別與共同的回憶。

竹子的隱密與小綠的坦率;竹子的罪惡感與阿青的依賴心。在刺與被刺的角色之間──竹子的記憶,屬於情感的壓抑與罪惡的承擔;小綠的記憶,卻是以幻想與謊言進行解構後的重建;偏偏阿青的失憶卻又執著的指向竹子所深埋著痛苦的回憶。竹子掙扎著是否爲小綠刺青,同時顧忌阿青的反感;小綠借網路試探竹子的愛意,同時渴望一枚實際的證明;阿青需要聽竹子講述故事,但又矛盾地排斥自己的故事──我們很難去別析出誰才是現實的逃兵。角色們各據一方,分別都有面對現實、偽裝情感的方式。因此在同志面對家庭與愛情、親情關係與自我個體之間,產生強烈互渉的對比,亦在愛的逃避與索求之間,形成三方交錯的拉鋸。

刺青是一枚印記,它為生命留下一種理想構作的軌跡,在此拉鋸之間卻是身分不明──它既著落於身體,但又不屬於身體;它起於偽裝,最終卻成為真實的樣貌── 刺青對小綠而言,是建構理想愛情的標記,是要喚醒竹子情感的重要依據,即便是以一種擬造的樣式(謊言或者幻想)。於是她遞給竹子視訊台的網址,她對自己構作出的愛情世界充滿自信;但刺青對竹子而言,卻是對承擔傳統關係與還贖原罪的工具,她每夜在接回阿青的花園裏說著故事,關於刺青,關於記憶,但對自己面對的現實世界充滿無奈與壓抑。

由此可知,「刺青」、「謊言」、「記憶」、「故事」隨著關係的變動,成為一種對現實的解構與白日夢的建構,它在偽裝之下藏匿著對生命本質的一種誠實,縱然無奈,但還有勇氣繼續前往人生──小綠的身世構作與網路虛擬;竹子姊代父職相對於愛情的抑制;阿青患得失憶症卻對故事所需無度;還包括阿東其實是一個自卑的卒仔,但在身體上刺上了兇猛的鬼頭與燃火的雙刀,彷彿就可以稱霸街頭、橫行示眾,卻被尋仇者截斷了紋刀的臂膀;大宇說話結巴但身為一個新進警員,卻在進行釣引色情視訊的執勤上,深深質疑正義爲什麼需要撒謊──所有的角色們都為自己設立了一種幾近信仰的理想,那份理想對於現實來說雖都屬於脫節的失憶或妄想,但若他們要持續理想的堅持、對自己誠實,就必須以各種偽裝的方式,拆解現實世界,即使枉顧真實也在所不惜。

「刺青」於是成為所有人共同的隱喻,成為對自己忠誠的唯一方法。

或許那也變成周美玲在電影記者會上出櫃,一個「誠實」的契機。

二、彼岸花與小茉莉 / 地獄與天堂 / 現實與夢想

這麼說來,二元對立,是存於內心的兩面價值;人與世界,本身就存在著難以調和的掙扎本質。

如何在這種無奈的時空洪流中堅信自我,則成為《刺青》於虛實辨證之後,想要得諸訴求的解釋。

閃動著螢色燈光,敲擊電子音樂,電腦螢幕邊緣圍繞著羽毛與塑膠花的小綠的房間──透過視訊畫面僅能看到房間的一面,就正對一張床以及掛著閃動串珠的吊簾,小綠背著鏡頭側坐在床上,消瘦的身體收在珠簾垂動之間;但鏡頭旋轉自房內,於視訊反向的另外三面,閃爍光線其實是將壞的捕蚊燈管,或藍或綠的浮動在缺少 任何稱得上裝飾,帶有脫漆與龜裂、甚至發霉滴水的老舊牆壁──小綠便這樣活在殘破的現實與甜美的夢幻之間。她希望擁有一枚刺青,以證明自己能藉由愛情越界。
但她剛與色情視訊上的客人起了爭執。

那被小綠以為是竹子暱稱的客人「Silence」,其實是警察大宇期望勸退小綠的隱藏,卻被小綠誤識為竹子不願誠實接受愛情,且對自己從事網交的道德批判 (大宇本身介於道德正義與情欲叛逆之間,面對感情亦產生了誠實與否的矛盾情結)。她在糊焦的鏡頭前低頭環抱赤裸的身體,哀哀唱起「小茉莉」這首簡單歌詞的旋律。

由於竹子在鏡頭前爲小綠心疼的哭了。小綠網路上對大宇的誤認與錯植,卻也有了一種合理性的接引。竹子對小綠的愛情記憶重新浮現,她同意爲這個原本「不明」的理由,著手刺青。因此小綠原被大宇質疑為「欺騙自己」的回憶,由於竹子愛的同情,而被確實的建構而存立了。

阿青:「那麼,她的刺青就是假的。」
竹子:「就算是假的,也可以安慰她吧?」


小綠原本期望刺上與竹子相同的「彼岸花」作為愛情的烙印,但被阿青嚴重的否定。

與小綠素未見面的阿青,迫使竹子正視同志夾處於愛情與家庭對立間的兩難位置。他以「失憶」的親族立場,指控小綠同志戀情中的「虛構」,因而產生出一種反面與反面的矛盾弔詭。

在這兩「虛」之間,竹子最後的取決,是以重新獨創的「茉莉圖」取代,那則代表「真誠」的獨立,她同時認同了家庭與愛情雙向的價值與關係。

彼岸花,是往地獄裡去的。

它自竹子死於地震的父親手臂上取下,並擬製一幅轉烙在她的手上,那是父女關係的連結與繼承,並成為阿青失憶後僅可識得的唯一事物。

彼岸花的刺青,隱喻著同志面對原生家庭無法棄置的原罪,是自我認同下的壓抑,也是親族關係間的妥協。愛情在彼岸花的意義之下,應當是被犧牲的,但反諸於小綠的態度,卻是要它從屬為愛情的印記。

於是,茉莉清純如夢的姿態,便從彼岸花對立面的意義中延生出現,它以小綠所稱的愛情理想為主,誠如小綠對竹子的呼告:「你是瞧不起我?還是不敢誠實面對自己的感覺?」強調同志樹立自我意識,突破道德倫理的框限。

因此,我們可以確知,同志出櫃的論題對周美玲電影而言並非關鍵,她更強調的是同志經歷自我認同之後,對人際關係(包括愛情關係與家庭關係)的重整。

誠如竹子並不特意遮掩(或強調)自己的女同身分,她急需要處理的,其實是自己對弟弟阿青愧疚感──那是身為一個姐姐在抽離姊弟關係之後的回歸,為所失記憶的一種填補──於是她包容阿青的任性,承擔著阿青每天每晚索求故事的依賴;但她同時也得面對自我認同下,同志情感必須著落的位置,那則是竹子相對於小綠身上所代表的愛情關係裡產生的失衡狀態──在情與欲,對記憶與身分的承認與否認之間,都有其必然掙扎的局面──因此造成竹子似有若無的迴避小綠的追憶,難以決定是否為小綠烙上刺青。

刺青代表著虛實之間的辯證,「偽裝」於「真實」的一種烙印,成為同志面對家庭責任與愛情自主之間擺盪與過渡的契機。就竹子而言,刺青曾是她藉以彌罪家人的工具,但在小綠的要求下,卻被換置為愛情證明。「彼岸花」的罪與罰、「小茉莉」的情與欲,刺青確鑿,迫使竹子再也無法逃避「關係」。刺青在標界虛實的同時,也拆解了虛與實,成為同志面對於情感關係裏的驗證。

因此我們看待「茉莉」的形象,遂成為周美玲為之突圍的一種意象解釋,當刺與被刺的主客體因為身心的聯繫而抹去界線,那即成就一幅藉由偽裝剝除偽裝,誠實於自我情感的證明。

三、誠實的刺青是假的?衝突性十足,然卻勉強為之的結局。

但就一個紀錄片出身的導演,周美玲在敘述邏輯與形象塑造上是有明顯的欠缺,一部虛構性故事的電影,往往為求寓言性的訴求,反而使故事單薄失味以外,且教情節變得交代不明。誠如《紅磨坊》(Moulin Rouge!/巴茲魯曼Baz Luhrmann作品)僅以一首俗套的男女對唱,就讓觀眾信服了男女主角的真摯愛情,《豔光四射歌舞團》為主角鋪陳了多次的相遇,卻還是令人質疑這段相戀致痛的可能性。《刺青》之中的梁洛施,也因她彆扭的口音與多處轉圜不明的情節裏,大大減少了當初她在《伊莎貝拉》(Isabella/彭浩翔作品)裏,曾令觀眾驚艷的影像魅力。

在茉莉刺青進行至半時,竹子與小綠的愛情宣告確定,導演但未結束她的虛實辯證。

周美玲製造出一則情節上的衝擊,是綠、竹兩人相擁而眠的片刻,呈現斷臂倒在血泊裏的阿東,同時間又發生爲採山花失足落谷送醫的阿青。頓時瓦解了竹子對「茉莉」刺青裏蘊藏的愛情決心,若竹子視「愛」為現實之中難解的原罪,則以撒謊與遺忘卻都不能成為現實之中活出自我的方式,導演於欠缺明確的意念與不甚細緻的場面調度下,刺青的意義便又在當下被猶疑所吞噬。

阿東:「刺青是假的?刺青怎麼會是假的?」
小綠:「原來跟我說喜歡我的不是竹子?」


心力交瘁的竹子夢見斷臂阿東的怒吼、看見阿青失足山坡上綻放的彼岸花,她決定再次放棄愛情;被竹子罪惡感犧牲愛情的小綠,則重新躲回網路虛擬的世界,卻發現「Silence」其實是大宇而非竹子的事實──放棄刺青的同時,現實彷彿擊倒了的虛幻的那一面,白日夢終究沒有辦法將現實全面瓦解──這一切反應於電影之中,令觀眾顯得措手不及,導演在「愛的原罪」與「愛非原罪」的爭論之間,最後雖讓整個故事又回到正面的轉圜,卻很難說服觀眾能夠僅以一通竹子重拾愛情的簡訊,如何就將烙印在虛處的幻滅,隨即於實處得到對感情受挫的諒解?

然而看待阿婆擁抱哭倒的小綠,那是堅持作夢的她終於看到現實殘忍下的崩潰;自病床上悠悠轉醒的阿青,那是借失憶與故事不斷依賴姊姊的他在跌落後自覺般的睜眼。周美玲雙面論證之下,雖嫌勉強,但畢竟仍為電影有完整性的交代。虛曾顛覆實,實曾破滅虛,虛又確立了實,實也填補了虛。赴約繼續的茉莉刺青,我願解釋作「對愛的誠實」,視為周美玲電影中虛實辯證下,雙互定義的說解,這也是觀眾看罷電影而能油生的諒解,同理於這位新銳導演衷於自我認同的勇氣。

周美玲仍有許多有待進步的空間,而她在紀錄片的經驗裏,學到正視自我生命的誠實與勇敢卻是難能可貴。而我也衷心期盼,周美玲執著這「偽裝」的議題,能從她的創作與人生探索中,為同志族群帶來真實的幸福。

本文轉載自放映週報 http://funscreen.com.tw/

ZERO8HO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刺青》:不落俗套的美麗

    很久沒有抽空看電影了,這次偶然的流覽電影節的參評名單,看到有關《刺青》的簡介,雖然離公映已經過去數月,找了來看,卻沒想到很快被吸引住。對電影作品一貫有著本能的挑剔,但這一次,讓我真的很感動。雖然題材涉及敏感話題,尤其這些年類似的片子拍了不少,往往能夠以灰色內容博得觀眾媒體的關注,卻不一定讓所有人接受。李安的《斷背山》能贏得奧斯卡獎,因為選在背景深遠的美國頗有幾分討巧的嫌疑,不過倒也暗示了邊緣話題的熱門程度。

    毫無疑問,《刺青》是融合了當下流行元素的電影集合體,並注入了商業化的視覺運用使其附著在文藝片的構思風格上,讓現實和夢想銜接的恰到好處。儘管大多數的觀眾都被影片大膽而唯美的同性之間繾綣纏綿的鏡頭所吸引,視為感受到的最大震撼。可是我認為,這只是導演為了配合主題所精心設計的包袱,不能簡單視為情色。(呵呵,不過真的很美很吸引人呢)

    這部片子上映以來,同樣受到貶褒不一的回應,單我個人感覺,《刺青》是一部運作非常成功的商業化文藝片。為什麼這樣說呢?現在的亞洲電影尤其是臺灣影片並不景氣,選題不是曲高和寡就是落入俗套,很難令人耳目一新,而且臺灣缺乏大陸香港那樣大機構大製作的手筆和魄力,從事電影事業的人都要面臨各種生存的挑戰和選擇,文藝片也好商業片也好,市場決定了一切,使得個人風格與現實結果往往背離。焦雄屏曾說過臺灣電影能破一百萬就開香檳了,真的好可憐。連像蔡明亮、楊德昌、侯孝賢這樣非常強調個人意志的大導演也不能倖免,可見臺灣電影與本土文化脫離的嚴重態勢。我想一部電影的成功與否,最重要的還是對電影理想化的現實定位和整體考量的問題。很多題材實際上決定了電影三分之一的成功因素,剩下的便是構思組合的合理性(包括演員、臺詞、故事邏輯、場景等等)和完美的鏡頭運用技巧,任何高深的理論都代替不了這些智慧火花的迸發。

    《刺青》定位在文藝片裏,卻又不局限於此,導演非常聰明地將人物角色、現實背景、敍事手法、拍攝技巧與自己所要傳遞的個人主旨十分到位地鋪展開,從各個細節上力求突出主題的寓意所在,先是找到了一個恰當的集合點,然後再將集合點逐一放大的過程。所以,整部片子始終圍繞她所表達的人性折射的暗喻,不同人物穿插並沒有帶來多少的鬆散,視覺感官非常好,有些地方甚至可以成為一個點睛之筆。比如小綠在電腦前正要搔首弄姿履行她做為視訊女的工作時,突然瞥見瞎眼奶奶無意擋在了攝像頭的面前旁若無人地吃水果,手忙腳亂跳下床化解的樣子特別逗,這也是對通片流露著淡淡感傷情緒的一種調劑吧。儘管在故事敍述上稍嫌拖遝,引來質疑聲,但無妨影片的統一,導演原本就想運用插敍手法來達到講故事的目的。這部影片獲得票房成功的原因我認為主要在於周美玲對電影語言情緒的準確清晰地表達以及在整個影片運籌掌控上的能力,從這一點上,我很欣賞她,因為並不容易做到。

    首先《刺青》確定了觀眾想要獲取的題材需求:同志之愛,刺青標記,視訊女,純摯地情感糾葛……無一不是貼近生活的卻又游離大眾主題之外的內容,決定了電影的可視性。接下是故事橋段的緊緊相扣和唯美構圖地緩緩展開令人無法抗拒。周美玲以女性特有的細膩唯美的視角,將一切原本灰黯掙扎頹廢的人物演繹出另一面的單純質樸來,使整部片子始終貫穿著青春萌動所散發出來的純純的,帶有灼傷的困惑與憂傷,我感覺處理的很好。現實世界自然充滿了醜惡虛詐,每個人也都有屬於自己的多面性格,這是所有人都無法回避的事實,倘若可以在無奈的處境當中調動出純真美好的一面應該不是件壞事,至少對美的崇尚人人平等。我曾經看到其他有影響的另類電影,粗俗暴力的鏡頭太多(倒不是反感寫實),這種大量積累反而會讓人看了很不舒服,難得有準確的回應。

    《刺青》另外最大的賣點是選對了演員。我一直認為大陸的演員最具專業水準可惜缺少了幾分味道,香港的演員最有氣質卻少了一種內在的文化底蘊,臺灣演員很感性就是太沒個性。往往有些具備先天條件的電影在角色選擇上可以決定最後的勝敗,而《刺青》便是如此。我對兩位演員先前都不太瞭解,楊丞琳只看過她與吳宗憲阿雅主持的《我猜》,早期真的沒覺得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屬於單純又木訥的乖女形象,似乎專門為了襯托其他出位主持所作的特意點綴。這次她表演的非常到位自如,把一個小女生冒著傻氣,在現實與虛擬之間執著追求猶如彩色泡沫般炫麗脆弱的錯位愛情演繹的頗有幾分神似,令人不覺心生憐惜,實在想不出還有誰可以配合這般早熟的心理年齡和少女的外表來詮釋這個角色了。

    當然,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莫過於梁洛施了。只有18歲的女孩子在螢幕上怎麼可以做到那麼冷靜內斂?!而且真的很漂亮!是和劉亦菲截然不同的美麗,香港真的是出氣質美女的地方啊。上網查了有關她的資料,很單純倔強的一個女孩,如果單看以往的片段很難將她與帥性十足的竹子聯繫到一起,不過棱角分明的臉的確具有中性的陰柔之美,尤其中學時期的形象已是無人可代替。作為影片重頭戲的床戲因為梁洛施的傾情投入反而看不到同性之愛的尷尬彆扭,甚至超過了男女之情,更難以讓旁觀者參雜邪念,在那首散發著憂傷曲調的歌聲中“月光靜靜 薄暮籠罩小茉莉 等候著你 走進我的夢裏……”那麼悸動的生命呼喚怎能抗拒?有的只剩呆呆地感動。周美玲,太厲害了,把一個清純美麗的女孩子調教成這般剛毅柔情,無言。

    不過,梁洛施的可塑性真的超出想像,正因為只有18歲,人生的閱歷還來不及累積提供參考,猶如白紙一張,這恰恰成全了這個角色的完美,(包括《伊莎貝拉》)我非常看好她日後的發展,在香港,她的條件可謂獨一無二,只是看到瘋狂支持的粉絲太著迷竹子的形象,這對於戲路寬廣的梁洛施來說實在有失體恤啊。

本文轉載自百靈網

ZERO8HO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同志題材電影:亮眼的青春彩虹
作者: 蕭恒

    同志題材在藝術電影與預定參加影展的大片中屢見不鮮,然而環顧各地總沒有像台灣那樣,以青春偶像劇的陣容拍同志題材,浪潮似乎方興未艾。當然,同志題材電影不一定等於同志電影,前者可以只是取材於同性關係,後者重點在於探討同志情慾的種種張力。饒是如此,由最近的《刺青》到去年《盛夏光年》,再往前數還有《17歲的天空》、《藍色大門》,這幾年同志題材電影似乎在台灣蔚然成風,而相比多數叫好不叫座的台灣電影,上述作品票房也自不俗,成為台灣電影的異數。

    香港在九十年代中期也曾出現過一批以同志關係為主題的商業電影,包括《東方不敗》(1992)、《神探磨轆》(1994)、《梁祝》(1994)、《金枝玉葉》(1994) 等。然而就像下文提到的《喜宴》一樣,這些電影都經過精心計算,描寫同志關係左閃右避,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骨子裡其實都是異性戀權霸的意識形態,不像近年台灣的青春同志題材電影單純直接描寫同性關係。另一邊廂,華語電影也開始出現以同性關係為中心的藝術電影,如陳凱歌霸王別姬》(1993)、王家衛春光乍》、關錦鵬藍宇》等等,獨立電影中就更多。然而只有在台灣,同志題材電影才能在商業主流中跑出。

    討論台灣同志題材的影視作品,或許先得由同志文學說起,特別是白先勇的作品。白先勇生於1937年,大學期間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其中多篇均涉及同性戀題材,在華文文學裡開拓了同志文學的天地,其文學藝術成就亦備受認同。他的唯一一篇長篇小說《孽子》於2003年改篇成電視劇,該劇可謂近年青春同志題材電影的濫觴。《孽子》從一名同性戀少年的角度敘事,講述他被逐出家門後流落同志聚集的「新公園」 (1996年易名「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刻劃出七十年代台北地下同志社群的生活。《孽子》最初在1986年改編成電影,由虞戡平執導,但故事焦點卻轉移至主角的反叛性格以及一名年老同志與女性友人的情誼。在戒嚴時期,不只政治審查甚嚴,連對社會道德帶來衝擊的電影亦不會被許可。

    直至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同志題材開始出現於藝術電影,最佳例子莫如蔡明亮的作品。他的首部長篇《青少年哪吒》裡小康--這個由李康生飾演的角色一直出現在蔡明亮往後的作品中--對於陳昭榮的角色總有點暖昧,當二人在《愛情萬歲》再出現時,小康已沒有再遮掩他的慾望。蔡明亮的第三部作品《河流》更以亂倫的同志性愛震撼人心,2007年新作《黑眼圈》也隱隱透出同志情感的味道。不過,儘管贏得影評口碑,蔡明亮的電影卻從來不太合大眾脾胃,始終被界定為另類。

    李安的《喜宴》或許是首部進入主流的同志題材電影。趙文瑄飾演居於紐約的華人,與洋男友同居,經不起保守的父母 (郎雄歸亞蕾飾) 催促,唯有與租客 (金素梅飾) 在唐人街擺一場假婚宴。《喜宴》把同性戀置於中西文化差異的語境中,看似大團圓的結局其實暗湧處處,當中無一不顯示導演的精心設計,在酷兒政治的角力之間找個罅隙立足,務求同時討好華洋攣直觀眾。台灣近年的青春同志片卻只在個人層面描繪同志情慾,完全迴避社會文化層面的張力,選角題材都以本土觀眾為依歸。

    李安於2005年再次回到同性戀題材,《斷背山》 描繪兩名西部牛仔不容於世的愛情,讓李安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李安生於台灣並於台灣發跡,但好萊塢出品的英語電影《斷背山》已很難說是台灣電影。然而台灣總統陳水扁就在電影橫掃頒獎禮之際,公開借《斷背山》比喻他心目中的台美關係:「《斷背山》讓我們省思到……人與人之間惟有摒除偏見、相互信任、彼此尊重、和解合作才能共同創造美麗的新境界。」陳水扁分明借題發揮,但從中亦可窺見同志議題的一點端倪。台灣政治藍綠陣營越來越壁壘分明,政客為了尋求支持,對社會文化事務包括同志議題竟出奇地包容。如果白先勇的文學作品為同志題材影視作品播下種子,那麼台灣近年的政治社會轉變,便為它們開花結果提供了更適切的氣候。

    白先勇的《孽子》在2003年再次被改編,由當時電視劇新星范植偉主演,同台的有資深演員庹宗華柯俊雄。台灣公共電視稱之為「文學大戲」,定位有別於偶像劇,但其獲得的收視與媒體報道卻與偶像劇無異,盡顯同志題材的潛力。事實上《孽子》亦捧紅了多名配角,張孝全楊祐寧更會在往後的日子在青春同志片中盡領風騷。《孽子》的成功亦教導演曹瑞原將白先勇的短篇〈孤戀花〉改篇成電視劇,由袁詠儀李心潔蕭淑慎上演兩段不同時空的女同志愛情故事。

    就在《孽子》播出前幾個月,易智言執導的《藍色大門》也同樣展示出同志題材在商業電影市場中的潛力。電影以成長電影一貫的氛圍,道出一名高中男生 (陳柏霖飾) 對同校女生情竇初開的感覺,同時也縷述這名女孩子 (桂綸鎂飾) 對自身同性戀取向的迷惘。電影既沒有突出女主角的同志情,而男主角的異性愛在電影敘事中亦得到一視同仁的對待。電影仍未採用偶像劇的模式制作,只選用兩名新人,然而《藍色大門》卻為他們打開演藝事業之門,特別是陳柏霖也有在《孽子》跑龍套,其後更參與多部香港台灣的大製作。

    《藍色大門》票房大賣,《孽子》收視高企,未幾王毓雅即自導自演《飛躍情海》。電視女演員林依晨初次躍登銀幕,在戲中戀上一名被相士批為梁山伯轉世的漁家少女 (由導演王毓雅擔綱演出)。電影多次提到梁祝傳說,而這個古代女扮男裝的愛情故事,今日也啟發著不少帶有酷兒色彩的作品,由文初提到的電影《梁祝》到何韻詩周國賢的音樂劇《梁祝下世傳奇》都是。《飛躍情海》中漁家少女的男友由周群達飾演,而他在翌年則領銜主演同志喜劇《17歲的天空》。

    白先勇的〈寂寞的十七歲〉是抑鬱少年的對自身性取向的爭扎,陳映蓉的《17歲的天空》卻是無憂無慮的同志青春童話。《孽子》配角楊祐寧挑大樑,扮演一名17歲同志少年,由鄉郊跑到五光十色的台北尋找真愛,寄居在友人 (由同為《孽子》配角的金勤飾演) 家中。這名純真男孩愛上了由周群達扮演、在同志圈中出了名的花花公子。在這個甜得幾乎發膩的故事中,沒有任何角色因為自身的性取向而迷惘--電影裡跟本沒有女人,連跑龍套的也沒有!在這個幻想的天空下,王子與王子就在烏托邦裡快快樂樂地生活下去。

    2006年陳正道的第二部長片《盛夏光年》回到了成長電影的模式,道來一段友情與愛情之間的同性情誼。由《孽子》開始進軍偶像劇的張孝全,加上曾演過偶像劇配角的張睿家,兩人首次拍電影便演出同志角色。女角楊淇曾在《20 30 40》中與李心潔的角色有一段朦朧的同性愛關係,這次她則以一名異性戀女孩的身份介入兩個大男孩之間的曖昧友誼。電影開始時乖小孩被老師下令當壞小孩的朋友,自此二人親密無間地分享著生命的每一個片段。張睿家的乖小孩角色,不斷與自身爭扎應否坦白承認愛上最好朋友,而另一個男孩卻難以置信地魯鈍得無法察覺二人已超越了友誼關係。

    《盛夏光年》與《藍色大門》只集中探討同志成長過程中的個人心路歷程,完全迴避了社會建制對同性關係的打壓,或同志面對傳統倫理的壓力。《17歲的天空》更加刻意抹去了同性取向帶來的任何問題,童話世界裡只有一個性別,哪裡來的異性戀?到了2007年的《刺青》,兩名主角是否同志已經無足輕重,電影只是借一段愛情關係嘗試探討創傷、記憶與遺忘等主題。一名視訊女郎偶遇女刺青師,記起她是自己情竇初開的戀愛對象。兩名主角 (從九歲開始!) 從未對自己的性取向感到懷疑,也沒有受到來自家庭或社會的任何壓力。

    電影企圖更深入探討的,是1999年9.21大地震帶來的創傷。《盛夏光年》也有提及這次災難,卻只是輕輕帶過;反而《刺青》中天災的重要性更甚於女同性戀。電影只不過想借一段愛情關係帶出主題,「碰巧」那是一段女同志關係而已,異性愛情其實一樣勝任。你可以讚揚導演以平常心面對性取向,對同異攣直無分軒輊;你也可以批評她迴避同志議題,無視性小眾在社會處於的弱勢,一切視乎觀點與角度。

    導演周美玲是公開的同性戀者 (《刺青》攝影師劉芸后正是其伴侶),早前贏取金馬獎最佳台灣電影的《艷光四射歌舞團》更是環繞「變裝皇后」的酷兒題材。《刺青》以女同性戀為主線,卻已是青春偶像電影的定位,找來台灣歌手「可愛教主」楊丞琳和《伊莎貝拉》梁洛施主演,還有台灣男子組合「元衛覺醒」的是元介和「元氣G-Boys」的沈建宏。同志題材由台灣影視市場的邊緣走進主流,現更反過來振興台灣的商業電影市場。

    二十年前在影視作品探討同志議題,還得閃閃縮縮,像1986年電影版《孽子》中以青年反叛和異性友誼轉移視線。然後有以文化差異、家庭倫理精心包裝得妥妥貼貼的《喜宴》。二十年後的《刺青》,同性愛慾不再被扭曲變型然後置於嚴嚴實實的包裝下,反而化成賣點,用來包裝一些司空見慣的電影主題。同志題材電影的 定位也由陽春白雪的小眾藝術電影,走進了由偶像主導的大眾流行文化。電影由改編同志文學作品,到今日由因著同志題材電影大賣,而衍生出《藍色大門》、《17歲的天空》、《盛夏光年》、《刺青》等電影小說。台灣的同志文學傳統與近年的政治及社會轉變,成就了影視作品的同志題材;而在各個華人地區中,也只有台灣的天空,容得下這道亮眼的青春彩虹。
2007/06/18 刊登

本文轉載自
http://global.yesasia.com/b5/Emagazine/ArticlePage.aspx/section-videos/code-c/articleId-130/



凡走過.必留下足跡!凡爬過.必留下回應!XD

ZERO8HO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地震後遺症、色情網站、女同志《刺青》社會內涵濃厚  
2007/04/25, 週三 亞洲時報在線 撰文 張錦滿/Tungstar提供圖片

冷不防《刺青》是講1999年9月21日台灣南部大地震後遺症,然而故事和其講的方式比較新鮮特別。地震製造破碎家庭,而破碎家庭衍生不走傳統道路的少女。其中一個以刺青來懷念父親,並且去學刺青來試圖幫助自己的弟弟。另一邊廂,一個同樣來自破碎家庭、自由奔放的少女在家裡當色情網站主持人來賺錢。該兩個少女遇上了,又引發新故事。


《刺青》是一部講及台灣大地震後遺症、台灣色情網站、台灣刺青行業、台灣女同志等四個題材的電影。

這部電影在香港上映前一直以女同性戀來炒作,令這部影片有另類吸引。如果當初提到影片是講台灣921南部大地震後遺症的話,相信香港觀眾沒有幾個肯入場去接受沉重的內容。

《刺青》編劇、導演周美玲在大學讀哲學,1992年畢業,在電子媒體做記者,後來開始用DV拍片,而在2004年拍第一部35mm電影《艷光四射歌舞團》,拿到3個金馬獎。今年拍第二部電影《刺青》,拿到柏林影展Teddy Bear獎,在台灣取得良好票房。


楊丞琳演色情網站主持人,令人意想不到的稱職。

觀乎《刺青》時空交錯、表現媒介涉及網站的電影,見周美玲掌握得心應手,技巧運用熟練,根本不覺她是位新導演。周美玲對影片中的內容,例如台灣色情網站主持人的操作和心理、刺青行業內的情況,亦相當認識,至少讓觀眾對台灣這兩個行業知道一些。片中說,男人去刺青是想增加力量,而女人去刺青是為了標記愛情,相信這是來自行內的說法。

台灣大地震後遺症、台灣色情網站、台灣刺青行業、台灣女同志等四個題材,都不會是今天大眾傳媒的題目,現在這部電影一下子把它們概括起來,我看這部影片也算有所得。當然,所得不只這些,台灣可愛天后楊丞琳色情網站主持人想不到十分稱職,她演社會邊緣少女,扮相、造型、舉手投足都十分可信,根本看不出她在演戲還是平時生活便是如此。至於梁洛施,在此片演出中學生、台灣地震時候、刺青師等三個階段的角色,皆可以應付,她無疑是很有潛質的演員,大有進步空間,說不定有天會成為香港重要女演員之一。

這部影片相信不會是甚麼大製作,然而這部影片剪接、攝影、音樂等等都中規中矩,為甚麼很多花錢較多的香港電影,卻仍會給人粗製濫造的感覺呢,真奇怪?近年能在香港上映的台灣電影皆是異類之作,希望有其他台灣影片也有機會在香港上映。



新聞原網址:http://www.atchines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2833&Itemid=91l

亞洲時報:http://www.atchinese.com/

ZERO8HO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證明了同志文化就和台灣文化一樣俗艷、三三八八、又亮麗」 
                 ── 專訪《刺青》導演周美玲和演員楊丞琳

文╱李靜怡

早在1980年開始,當時柏林影展主席,同時也是同志運動重要行動者的Manfred Salzgeber就表示,他們的影展應該納入更多同志題材的電影,這對30年前的歐美影壇來說是相當超越時代的激進舉動,因為同一年,妳╱你知道美國人在幹麻嗎?遠在亞美利堅的大法師導演威廉佛瑞金(William Friedkin)羞羞臉還和艾爾帕西諾拍了一部叫做《Cruising》的暴力電影。在片中艾爾帕西諾扮演臥底警察潛入男同志地下皮衣次文化圈,影片充滿對同志的偏見與歧視,難得出現在大螢幕的同志被塑造成由被害者成為驚悚連續殺人狂的角色,劇情超級突兀又充滿對同志的污辱,搞得當年許多同志上街頭抗議發脾氣大鬧一場,甚至發生酒吧槍戰事件。同志在電影裡有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這樣,不出現就算了,一出場,不是偏激的要死的死變態,就是一些帶有貶抑色彩的丑角討好大家,這大概就是80年代當同志的感覺,又悶又衰,全家摃龜。而做為最早有同志運動精神的柏林影展在1987年設立泰迪熊獎(Teddy Award),希望能鼓勵世界電影工業拍出一些超越異性戀時代的同志電影,第一隻泰迪熊就送給了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的《慾望法則》,也曾經頒給葛斯范桑、德瑞克賈曼(他拍的《花園The Garden》大概是最好看的同志電影)、陶德海恩斯,華語電影只有香港關錦鵬曾以《愈墮落、愈快樂》獲獎。今年,周美玲導演則以女同志電影《刺青》拿下了台灣第一座同志電影的奧斯卡。

柏林影展影評將《刺青》與阿莫多瓦的電影比較,濃艷的色彩,通俗的劇情,更多了詩意手法,美感。照周美玲的說法,「還多了很多霹靂味!」沒錯!拍紀錄片起家的周美玲,在自己最近的三部同志電影或紀錄片都粉味很重,迷茫霓虹色用很多。2001年紀錄片《私角落》拍一間gay bar倒閉以前裡面那些追求愛情,瘋狂、熱情、又永遠充滿私密隱匿個性的同志生活,在此時,周美玲呈現了幾年前同志生活的一種「黑箱狀態」,所有的激情、妖嬌動人、痛苦、俗麗,都被驅趕與閉鎖在社會的某種「黑箱狀態」裡面,gay bar是與多數社群分離的一種歡樂安養所,一種彩衣粉味調笑的冷靜。2004年劇情片《艷光四射歌舞團》以男性扮裝皇后為主角,美得像妖精的扮妝者,美得像檳榔西施的年輕男人,周美玲說「這部片在國外影展都被誤以為是泰國電影,因為,外國影評所熟知的台灣不是這樣歡樂、性開放、華麗繽紛的樣子,而是灰沉沉地,每個人都很悶。影評甚至說,如果你喜歡蔡明亮的電影,那你恐怕不會喜歡她的電影,這是另一種台灣電影。」周美玲電影中的台灣與同志總是充滿了喜感,電子花車式的禪意,那種被男性大師所忽視的民俗女性功夫。

而這部《刺青》沒有一般得獎台灣藝術電影的半悖離市場性格,她很花,她很漂亮,她是讓人想哭又說好看的電影,就像阿莫多瓦的《完美女人》是把所有對生命複雜的思索用華麗的女性邏輯搬演上來,沒有那種欲蓋彌彰的說教,如果妳/你感動到了就是感動到了,不喜歡就算了,並且,她╱他們都不排斥用大家喜歡的明星。楊丞琳本人當然亮晶晶很漂亮!連空氣好像都變香了!大概是破報有史以來最漂亮的封面人物,我也是難得出來看明星,旁邊壹周刊的記者還不忘糗記者一 下,「我們做訪問都沒有碰過破報的人喔!」(「對啦!我都嘛在採訪咪咪貓貓的社運人士!」)。楊丞玲琳在《刺青》片中飾演家庭狀況很多,很年輕,很直接與熱情的視訊脫衣情色女生『小綠』,性格的另一半又是相當破碎與被遺棄的角色,就算說第一次演出國片就參加柏林影展也很難保證流行唱片歌手會被所謂的很酷很酷的文藝小青年接受,楊丞琳說,「導演一開始找我的時候,我非常地訝異,我當然知道在多數觀眾眼光裡對我的印象就是那樣開朗、可愛、簡單,唱片歌手當然是被包裝出來的。朋友可能會覺得,電視上的那個真的是妳嗎?甚至有記者說,所謂的『小綠』那個角色是我在演自己而已,但是其實螢幕形象和這個角色和我的真實性格當然有很大差距,在電視上的快樂是快樂,但也是因為我並不能展現其他譬如憂鬱的情緒,除非大家允許的話。副導在殺青的時候還對我說,『當初導演找妳,妳不知道我有多反對,搞一個唱片大賣的明星來一定很難搞,沒想到你這麼可愛!』我想大家都忘了我不是一夕成名,也拍過戲,什麼環境都接觸過,導演一開始就擺明了新生代演員裡面,『小綠』是一定要我演,這讓我對導演產生了很大的信任。」

周美玲在《刺青》裡為電影觀眾解構所謂的膚淺流行歌手的同時,也在解構從未被理解的青年次文化,一次解開了兩種東西。「青少年次文化從來只被理解為流行,這個電影裡頭每個刺青背後都有理由,同情所有卑微的人性與弱點,像被社會簡化的『小綠』的角色,會去暴露身體的人一定很膚淺嗎?會去暴露身體的人一定不膚淺!事情哪有那麼簡單。這個社會只是因為自己不敢作。她們為什麼一定要和社會唱反調,為什麼?心裡有什麼是不能被填補的,如果這個東西是永遠不能被填補的,那她拿這個世界怎麼辦?大人不會了解。」

在導演眼中,《刺青》另一個女主角梁洛施和楊丞琳是完全不同類型的演員。梁洛施在戲內飾演個性內斂壓抑的女同志,她去年以《伊莎貝拉》得到在香港重要性僅次金像獎的金紫荊獎之最佳新人獎,以及《第廿七屆葡萄牙國際電影節》中的最佳女主角。目前十九歲的梁洛施小楊丞琳四五歲,卻在戲裡演比她大六七歲的女朋友,楊丞琳形容看到她很像看到年輕的自己,比較放不開,但又非常希望能證明自己的成熟,還覺得她滿適合演苦情戲,不過想到她那麼年輕演技就那麼好還是覺得很佩服,自己那個年紀的時候都還不知道在幹麻!而導演說「梁洛施是那種直覺型的演員,她不太能接受做功課這種事,比較希望能從自己性格裡面找出類似質感,我要讓他理解劇本裡的邏輯然後她自己發揮。而楊丞琳是用功型的演員,自己做非常多的功課,在現場完全不用看劇本。」

楊丞琳回憶起整個《刺青》拍攝前的準備,「導演是真的認識『小綠』這個角色,所以她強調的不是塑造,而是我有沒有真正理解這個角色,以及電影詮釋的方法。那時候我每天都會收到她寄來的傳真,她會問我譬如像,『小綠的真實性格是什麼?』讓我作答,我寫了好幾天,寫了三、四十個答案,每個角色背後都有自己複雜的故事。」從電視圈那種導演下一聲「親!」的指令,演員就必須自己開始親的環境過來,楊丞琳上了許多肢體表演課,她形容一堂表演課和梁洛施與導演、表演老師在一個密閉的房間裡八小時,完全不說話,兩位演員用肢體去感覺彼此,完全不能有間斷,老師在一旁下指令,「妳們是兩個很久沒見的情侶,看到對方你會想怎麼做?」,老師ㄧ彈指,兩位女性演員接到指令,就會立刻開始擁抱、接吻、撫摸對方身體(女同志應該很難決定自己想當楊丞琳還是梁洛施吧!);或是一次指令是,梁洛施不理楊丞琳,但是楊丞琳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放棄,最後,梁洛施都抓傷了她,兩個人最後激動地哭起來,「在那八小時之後,我們兩個在身體上, 以及拍床戲的時候就完全熟悉對方,不會害羞,我也從來沒有那麼仔細地貼近一個女生的身體。」雖然楊丞琳說自己沒有去買硬蕊女同志A片回家研究,不過,她有 看女同志影集L Word,也有去視訊交友網站旁聽上課觀摩一下,「裡面的女生真的都很自然,嚇我一跳,沒事還會抓個頭或喬一下奶,或是『啾啾』兩下抓一下自己胸部,我還假裝自己是台中人和她聊天,叫她脫衣服!」

「4、50年代崛起的美國扮裝爵士樂手自編的笑話:主持人問女同志:你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現妳喜歡的是女生的呢?女同志回答:當我發現她不是男生的時候。」

《刺青》電影裡頭梁洛施飾演女同志偏男的T角色,而楊丞琳則是偏女的婆角色,台灣女同志圈子也比較沒有所謂「性慾是流動的」(Sexuality is fluid)的實踐,T與婆仍是很多人執意清楚劃分自己的方式,而不能歸類為T或婆的人,還得叫自己「不分」這個奇怪的名字,超倒楣!儘管在外型或床上展現性慾的方式可能有極大差別與超多的可能,總之大部分的女同志都還是和異性戀一般地鐵齒,別忘了上次破報復刊第446期的封面人物,歷史上第一位女同志導演,都快七十歲的芭芭拉.漢默(Barbara Hammer)來台灣的時候,就被那個「請問妳是T還是婆?」這個問題給愣住了,大概七十年來她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或許在心裡說「好問題,你說的是口交、肛交還是在路上散步的時候阿?」。對於T╱婆這種文化裡面的角色模式印象,楊丞琳說,「我看L Word的時候很訝異,發現裡面沒有這樣分的,不過這或許也沒什麼不好,婆好像都過得滿開心的,可以選男又選女,老了還可以和男人走,T好像沒什麼退路。我覺得《刺青》裡我的角色讓我開心的一點就是,那是一個很專情的婆,我從小就從來一點也不排斥同志,有非常多女同志的朋友,不過我拍完《刺青》對T的慾望更了解,異性戀都把這件事看得太簡單了。大部分人認為同志的愛很強烈是因為她們很偏激,我覺得那是因為這個圈子的人少,大家要很把握關係。不過我認識的T真的都很怕受傷害。」導演則說,「我認識的婆至少有幾百個吧!都是非常有女同志認同的,不像異性戀導演鏡頭下那種總有一天會跟男人跑,至於T很多人都對身體的慾望比較壓抑,譬如做愛都不能完全放鬆、享受,怕婆不能接受,不分就比較互相,現在台灣年輕的世代不分才是主流。」

周美玲的電影被台灣影評界譽為「新世紀最亮眼的同志電影」,一種混雜而生的綜藝詩味、動感、她好像不是來批判現狀的,而是用一種荒謬把現狀對人性世界的擠 壓攤開來,她的電影一直在描述一種「踰越」,為酷兒世界重新注音,從異性戀導演手上拿回詮釋同志邏輯的權力。令人聯想到非裔美國文學裡的自傳文學體系,藉由「踰越」否定不公不義的的現存秩序與恐懼,挑戰白人╱異性戀強勢種族施加的「否定政治」(politics of negation),打開混亂,社會對跨性者、同性戀、酷兒世界以及異族的排拒。這種大吞小的內在邏輯,各地都有,鮑爾溫(James Baldwin)在黑奴解放100年的時候,以《我的地牢動搖》為他的姪子寫了一封信,「這個天真的國家把你擺在貧民窟裡,其實早就有意將你毀滅,並且讓 我精確的說出我的意思,因為這才是事情的真相,也是我與我自己的國家爭吵的原因。你出生在你出生的地方,面對你所面對的未來,只因為妳是黑人,別無其他原因。」這句話說出了多少弱勢者的歷史?

同志電影,大家最好的綜藝育兒教材!

在1934年的美國好萊塢電影規範中,所有「張口接吻、情慾擁抱、性變態、引誘、強姦、墮胎、娼妓、白奴、裸體、淫穢、褻瀆神明──這些都是禁止的!」而同性戀被歸納在性變態裡頭,同性戀被國際主流電影市場與影展一起拍拍手,長不過五年,同志在主流媒體世界幾乎沒有存在感,L Word影集裡面的飾演女主角貝特(Bette Porter)的女明星珍妮佛.皮茲(Jennifer Beals)在製片人找上她演女同志的時候就說過,「如果我要演,那我一定要演一個黑白混血的角色,因為在我長大的時候,我都沒有在電視上看過這種人。」 這點出了作為少數群眾對自身社會處境焦慮的原因之ㄧ,一種不存在感。特別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就像在美國鄉下長大身旁沒有亞洲人的ABC小孩,在電視上看到的充滿西方偏見的中國人形象;就像在語言學研究裡發現,將近100多個迪士尼卡通片裡的主角裡,所有英雄都是正統白人口音(就算那個主角是埃及人),而所有黑人配音的角色幾乎全是動物;以及台灣媒體對外國人太太的報導會如何影響她們的小孩?媒體決定大眾的偏見方向,「暗示」某個族群在社會中將有╱既成的角色。周美玲說,同志電影當然是越多越好,現在還不夠多,當影片自然地呈現同志角色時,而不是永遠是固定的刻板丑角、偏激的連續殺人魔、沒有性生活或是厭男的女同志的時候,一個族群才能被更完整地看待。

周美玲同志電影內的通俗、嬉鬧、野台戲情調裡面都有一種翻轉的力量,問起同志對她而言除了是身分認同以外還是什麼樣的概念,她說「美學」。「同志文 化本身的確有一種獨特性,但是台灣文化是強調大眾性格的,我希望找到這之間的關連,讓同志文化能在台灣文化中找到定位,我不希望同志文化是失根與homeless的,我證明了同志文化就和台灣文化一樣俗艷、三三八八又亮麗,就像婚喪喜慶都很聳,同志也是很綜藝的、亮晶晶的呀!又有一種荒涼與美感,我想創造這件事情,很奇怪哄!我好像亂沒格調的!」

周美玲的《刺青》也「踰越」的走在藝術與商業電影之間,大概這種界線已經再也沒有多大的差別與切割作用,她的電影穿夾著藝術、流行文化風格、台灣本土詩意,然後把所有被視作變態的角色變成正常的,「真正那些所謂的正常才是變態呢。」她說。幾幕《刺青》裡的花園鏡頭令人聯想到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亨利.盧 梭(Henri Rousseau)的神祕墨綠色熱帶叢林景象,盧梭的畫作也是看似相當通俗,通俗到像是獅子、野獸自己到照相館拍家庭照,卻又複雜到像是什麼都說完了,就像是顏色更三八奔放的吉姆.賈木許(Jim Jarmusch)電影,還有比這個更好的嗎?沒有吧?

「森林在所有心理學解釋裡都代表內心不是?」到最後,這部女同志電影,其實是要窺探所有不是女同志的觀眾內心,卻又是流行明星演繹的一種奇異的同志口述文學,而且,你還可以聽楊丞琳唱歌喔!


本文轉載自破報 http://pots.tw/node/1121

ZERO8HO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