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功課
文◎周美玲
生日:7/24
星座:獅子座
血型:B
學歷:政治大學哲學系
現職:導演
那時還是二十世紀末,傳說中的末日千禧年還未到來,一群影像創作者卻已紛紛走到創作的窮途末路;事實上,這樣的窮途感常常出現,也不僅是千禧年前而已。
那一晚,他們在地下室的酒吧裡聚集,相偎在一起取暖,同時交流著彼此的創作焦慮,絮叨著下一段人生該怎麼繼續,甚至揮拳互相質問:
生命的出口在哪裡!
很快的,他們有了一個怪異的共識。
他們都同意,在未來的一年裡,把自我放逐到台灣最邊遠的邊境--台灣周圍的離島上。
大家相約,這一年裡,把自己交給陌生的離島和海洋;並預定一年後,也就是末日千禧的那一年,
大家透過影像創作,各自帶回一個作品回來。這整個古怪的拍攝計劃,名為「流離島影」。
這個古怪的拍攝計劃,對「紀錄片」、對「攝影」有著古怪的定義----他們說,第一我們要謝絕客觀報導。
第二,不要新聞攝影、不是觀光影片。第三,回歸本質,拿出生命、感情、觀點,投入於大海、島嶼、人心…展開肉搏困鬥。
這是這群人對自己島嶼攝影功課的要求。表面上來看,似乎很惱、很鑽、很複雜,但從本質上看,其實也再簡單不過。
既然他們到離島上的主要活動是攝影,那麼,什麼是攝影,總要先明白清楚。
其中拍攝南沙島的李孟哲導演,提供了一個阿嬤讀書時的典故來:
第十四課 攝影
妹在燈下讀書。兄謂之曰。我為汝攝影何如。妹曰諾。斯時妹正俯首。影映壁上。兄即粘紙於壁。以鉛筆鉤之。額前短髮及眼鼻口頤約略可辨。復為之題曰。妹慧貞像。某月某日兄自強攝。
令人莞爾的攝影課。
不久,大家便不再在一塊兒喝酒,因為大夥兒都陸陸續續出海,分頭前往離島去了。這些離島包括我們熟悉的澎湖、金門、馬祖、蘭嶼、綠島、小琉球…等,也包括大多人不曾到過的基隆嶼、龜山島、烏坵、北方三島、南沙、釣魚台…;總共是十二組人馬、十二部短片。
這組影片集結起來,成為台灣史上規模最龐大的實驗紀錄片拍攝計劃 ——《 流離島影 》。而且其影片規格是35厘米標準規格的電影片,所以也算是台灣電影史上之奇事一樁。
沒有人料得出這一年的出海冒險,會碰上怎樣境遇?所以大家都投保了意外險;畢竟許多島嶼例如北方三島、釣魚台等,鮮少有人去過,即使上去了,也常難以全身而退回來。
所以當然也有許多人抱持懷疑的態度:到時候這十二部影片,都能拍得出來嗎?倘若有一二拍不成,整個計劃便算破了局,意思也就大打折扣了。
直到千禧初秋,那年正逢「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展方緊急安排了一個單元,邀請「流離島影」正式在影展上亮相,因為這十二部影片剛好熱騰騰地誕生出來了。
回首酒後酣熱的那一晚,一年多已經過去,出海的十二個影像創作者,共老了十二歲。
滿臉滄桑出海歸來的這十二人,一字排開,站在國際影展第一批觀眾面前,卻什麼正經話都說不上來;
勉強說著,也只說了:「是夠痛快。」
看著影片,同時也慶幸著,還好無一影片難產;再互相看看彼此,再笑了:「也還好無一人陣亡。」
十二個影像創作者,帶回了十二段精悍的島嶼短片,各有異趣、絕無相似,多元的觀點、創新的表達形式,豐富了台灣紀錄片的美學與視野。
幾個月後,這部集結十二短篇、總長288分鐘的電影「長」片,進入西門町的戲院,進一步挑戰社會大眾的觀影極限;這是第一次邊緣美學的實驗、紀錄、短片推上主流戲院。接下來一年裡,這些影片又陸續獲邀十幾個國際影展邀請,讓海外影人更體會到台灣做為一個島嶼,被海洋包圍的的豐富處境與面貌。
而對這十二個影像作者來說,一場創作焦慮的大夢甦醒,回到原點,還是那最簡單的紀錄片攝影功課而已。
兄謂之曰。我為汝攝影何如。妹曰諾。斯時妹正俯首。影映壁上。兄即粘紙於壁。以鉛筆鉤之。復為之題曰。妹慧貞像。某月某日兄自強攝。
轉載自2007年第二屆技專校院國際科技藝能大賽-培訓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