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三十屆金穗獎入圍暨回顧影展將於七月十八日至三十一日分別在三個場地展出外,還有相關專題講座,而且不管是影展或周邊活動全部都是免費入場。
金穗獎今年邁向第三十周年,國家電影資料館於六月二十六日在華山創意文化園區舉辦「金穗導演同學會」,從歷屆四百多位金穗獎得主之中號召了百餘位導演回來團聚,包括資深導演萬仁、紀錄片從業人員工會常務理事蔡崇隆、春水堂總經理張榮貴,還有導演林靖傑、周美玲、林育賢、沈可尚、石昌杰、林書宇等,甫從北極拍片回來的紀錄片導演楊力州也特地撥空前來,共同見證台灣電影發展中歷史性的一刻。
勉勵後進 李安影像傳心意
國家電影資料館一開始構想活動,是希望透過這樣的機會,讓彼此不認識或仰慕許久的金穗獎導演相見歡,一方面為金穗三十而立慶生,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促進電影世代交流;但因為金穗獎歷史久遠且歷屆資料龐大,許多導演早已轉行、移民甚至失聯,莫不加深承辦單位執行的困難度。為了挑戰這個不可能的任務,電影資料館發揮「阿亮尋人」的精神,動員許多人脈資源找尋,終於完成了這次的「同學會」。
金穗獎傑出校友導演李安正處於新片籌備期,無法抽空回來參加活動,為了表示心意,他特別錄製了一段影片,暢談自己得獎的心路歷程以及對金穗獎的感謝與期許。李安在影片中提到,金穗獎是他得到奧斯卡獎之前最重要的一個獎項,他因為獲得金穗獎才被國內電影圈的人發現,也才有後面一連串的拍片機會。面對新銳的影像創作者,李安也以前輩的身分,鼓勵年輕創作者千萬別把隨俗與媚俗畫上等號,為了迎合評審而去創作,除了腳踏實地紮好基本功,更要學習如何把電影當成表達的媒介,關心自己生長的文化環境,用鏡頭真誠地說出自己想要講的故事。
金穗獎史 宛如台灣電影史
金穗獎創始於一九七八年,早期因延續「影響」雜誌鼓吹實驗創新的精神而命名為「實驗電影金穗獎」,隨著影視科技與創作思維的進步,一度修正成「獎勵優良創作短片及錄影帶金穗獎」,到目前的「獎勵優良影像創作金穗獎」;而獎勵的種類則從初期的劇情、紀錄、實驗、動畫類,到第二十八屆大幅修正成「一般作品獎」、「學生團體作品獎」及「個人單項表現獎」。
以獎勵獨立、專業、非主流的短片為主要宗旨的金穗獎,不僅帶動各世代的影像藝術潮流,也培育出許多重要的電影專業人才,如王菊金、萬仁、柯一正、易智言、李安、蔡明亮、鄭文堂、吳米森、林靖傑、周美玲等傑出導演,足見金穗獎不僅是發掘與培育國片人才的搖籃,更是許多新銳影像工作者進軍影壇的試金石。攤開金穗獎的歷史,有如在看一部台灣近三十年來的電影發展史,現在的知名導演大多數是獲得金穗獎後,持續創作的電影中堅人才,而這些導演也在近幾年陸續在國內外影壇大放異彩。
曾獲得金穗獎肯定的林書宇及魏德聖導演,分別在二○○八年六月六日及八月二十九日推出首部劇情長片【九降風】及【海角七號】;出身廣告界的導演陳宏一則在二○○七年以【結婚】一片勇奪金穗獎首獎後,也將推出個人首部劇情長片【花吃了那女孩】;當年以【慶典】一片獲得第十八屆優等短片的導演鍾孟宏,繼紀錄片【醫生】備受好評後,今年也因新作【停車】入圍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而備受國內外媒體矚目。
這些導演們的創作才華,早已在金穗獎中嶄露光芒。金穗獎今年特別規畫回顧單元,從歷屆近五百部的得獎作品中挑選出四十八部影片播放,如林書宇的【海巡尖兵】、魏德聖的【黎明之前】、陳宏一的【結婚】及鍾孟宏的【慶典】等片。
回顧影片 鮮少公播卻精采
除了前述新銳導演的作品之外,金穗獎身為台灣早期唯一獎勵八釐米影片的獎項,回顧影展當然不可錯過鮮少公開放映的八釐米作品,早年如國際大導蔡明亮的短片作品【飛碟狂想】;亞洲大導演麥大傑的早期動畫【將軍】等。在拍攝八釐米影片的創作者中,屬於箇中翹楚的當代藝術家高重黎,七次的獲獎紀錄堪稱金穗獎史上最大贏家之一,其作品【那張照片】堪稱為台灣實驗電影的里程碑,不容錯過。足跡橫跨電影製作與策展等多重身分的王耿瑜在一九八六年所拍攝的紀錄片【九歌】,詳盡介紹蘭陵劇坊製作舞台劇的過程。
除了八釐米外,還特別挑選出目前在國內外影壇上已備受肯定導演的早期作品播放。像是李安在紐約大學二年級時拍攝的【陰涼湖畔】,從詩作〈陰涼湖畔〉得來的靈感,透過窮困潦倒的紐約演員與搶匪的奇妙相遇,呈現人面臨現實和理想的拉扯與猶豫,李安細膩的鏡頭運用在此片中一覽無遺,這也是他個人電影生涯中第一部同步錄音的彩色片,而該片在一九八三年拿下最佳十六釐米劇情片,成為他人生當中第一個獎座,也開啟他的導演之路。
【藍色大門】導演易智言精采的短片作品【蚱蜢】,講述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受重傷的美國軍官、日本軍人與借住寺廟的中國兄妹,三方共處一室的緊張關係,道出語言與文化間的微妙差異。去年以【最遙遠的距離】在國際間大放異彩的導演林靖傑,一九九六年奪下最佳劇情影片的【青春紀事Ι─荒野之狼】,短短三十分鐘的篇幅,承載著那段狂妄且青澀的青少年記憶。
入圍作品 題材豐富有創意
二○○八年入圍金穗獎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拍攝題材的多樣化及豐富性,展現出各種五花八門的創意與驚喜,入圍最佳劇情DV類的【娘惹滋味】,以細膩手法刻畫外籍勞工來台工作處境,探討外籍幫傭的問題。入圍紀錄片類的【我愛小魔頭】,紀錄新店市青潭國小老師的教學情況,真實呈現出台灣教育體制下的威權教育問題。
入圍動畫類的作品【衍生】,藉由真人動畫表現出人在城市中面臨壓迫而急欲逃脫的自我。巧妙地結合手工人偶動畫和真人影像的立體停格動畫【棋局】,以人生如棋局比喻無法擺脫既定世俗的無奈,貼切且具張力的傳達主題。【大頭仔的三塊厝】取材自端午節立蛋的習俗,輔以孩童大戰母雞的故事架構,片中擬人化的蚯蚓、母雞,生動的表情加上逗趣的故事情節,讓人看了捧腹大笑。
今年入圍學生團體獎的作品,在題材與類型上力求突破。揭弊功力可比擬爆料天王邱毅的【腳尾米】,藉由假造新聞事件去誘發媒體報導,提出對台灣電視媒體在新聞製作真實度上的質疑。探討同志議題的【少年不戴花】,則把青少年對自己性向不明的焦慮,勾勒得唯妙唯肖。以台灣民間習俗入題的【頭七】,片中玩錢仙、招魂等劇情,展現出台灣特有的殯喪風俗。紀錄片【下一秒‧無限】,描述女拳擊手陳嘉玲參加世界盃女子拳擊錦標賽的歷程,主角追逐夢想的執著,令人動容。
原本以「劇情DV類」報名的【touched/untouched】,以獨特的解構手法處理家庭倫理反常的邊緣題材,獲得評審青睞,但因評審團認為該片的拍攝形式及敘事手法不似劇情片架構,特別以「實驗類」跨類入圍本屆金穗獎。
火環桂冠 淬煉出藝術鳳凰
金穗獎的作品題材,多半從導演自身的經驗和台灣社會脈動的觀察出發,也最能反映不同世代的文化變遷,從這些導演成名之前的作品中,更能發現導演的個人特質與創作傾向。海報設計師蕭青陽為這屆金穗獎設計的主視覺,以象徵三○的膠卷火環桂冠點出「唯有通過火環桂冠,才能歷練為藝術鳳凰」的概念,期待在今年七月底舉行的頒獎典禮上,戴上勝利桂冠的得獎人勇往直前!
第三十屆金穗獎入圍暨回顧影展將於七月十八日至三十一日分別在誠品敦南店、信義店及國家電影資料館三個場地展出;除影展播放外,為了呼應金穗獎初期以「實驗電影」起家的特性,還特別籌辦「漫談實驗電影」、「以實驗精神裂解電影」等相關專題講座,一饗影迷,影展及周邊活動全部免費入場,歡迎大家作伙來感受國片魅力,若想掌握金穗獎最新動態,請上第三十屆金穗獎官方部落格:http://blog.sina.com.tw/30gh/。
2008/07/03 新臺灣新聞周刊 第641期 陳金萬
金穗獎今年邁向第三十周年,國家電影資料館於六月二十六日在華山創意文化園區舉辦「金穗導演同學會」,從歷屆四百多位金穗獎得主之中號召了百餘位導演回來團聚,包括資深導演萬仁、紀錄片從業人員工會常務理事蔡崇隆、春水堂總經理張榮貴,還有導演林靖傑、周美玲、林育賢、沈可尚、石昌杰、林書宇等,甫從北極拍片回來的紀錄片導演楊力州也特地撥空前來,共同見證台灣電影發展中歷史性的一刻。
勉勵後進 李安影像傳心意
國家電影資料館一開始構想活動,是希望透過這樣的機會,讓彼此不認識或仰慕許久的金穗獎導演相見歡,一方面為金穗三十而立慶生,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促進電影世代交流;但因為金穗獎歷史久遠且歷屆資料龐大,許多導演早已轉行、移民甚至失聯,莫不加深承辦單位執行的困難度。為了挑戰這個不可能的任務,電影資料館發揮「阿亮尋人」的精神,動員許多人脈資源找尋,終於完成了這次的「同學會」。
金穗獎傑出校友導演李安正處於新片籌備期,無法抽空回來參加活動,為了表示心意,他特別錄製了一段影片,暢談自己得獎的心路歷程以及對金穗獎的感謝與期許。李安在影片中提到,金穗獎是他得到奧斯卡獎之前最重要的一個獎項,他因為獲得金穗獎才被國內電影圈的人發現,也才有後面一連串的拍片機會。面對新銳的影像創作者,李安也以前輩的身分,鼓勵年輕創作者千萬別把隨俗與媚俗畫上等號,為了迎合評審而去創作,除了腳踏實地紮好基本功,更要學習如何把電影當成表達的媒介,關心自己生長的文化環境,用鏡頭真誠地說出自己想要講的故事。
金穗獎史 宛如台灣電影史
金穗獎創始於一九七八年,早期因延續「影響」雜誌鼓吹實驗創新的精神而命名為「實驗電影金穗獎」,隨著影視科技與創作思維的進步,一度修正成「獎勵優良創作短片及錄影帶金穗獎」,到目前的「獎勵優良影像創作金穗獎」;而獎勵的種類則從初期的劇情、紀錄、實驗、動畫類,到第二十八屆大幅修正成「一般作品獎」、「學生團體作品獎」及「個人單項表現獎」。
以獎勵獨立、專業、非主流的短片為主要宗旨的金穗獎,不僅帶動各世代的影像藝術潮流,也培育出許多重要的電影專業人才,如王菊金、萬仁、柯一正、易智言、李安、蔡明亮、鄭文堂、吳米森、林靖傑、周美玲等傑出導演,足見金穗獎不僅是發掘與培育國片人才的搖籃,更是許多新銳影像工作者進軍影壇的試金石。攤開金穗獎的歷史,有如在看一部台灣近三十年來的電影發展史,現在的知名導演大多數是獲得金穗獎後,持續創作的電影中堅人才,而這些導演也在近幾年陸續在國內外影壇大放異彩。
曾獲得金穗獎肯定的林書宇及魏德聖導演,分別在二○○八年六月六日及八月二十九日推出首部劇情長片【九降風】及【海角七號】;出身廣告界的導演陳宏一則在二○○七年以【結婚】一片勇奪金穗獎首獎後,也將推出個人首部劇情長片【花吃了那女孩】;當年以【慶典】一片獲得第十八屆優等短片的導演鍾孟宏,繼紀錄片【醫生】備受好評後,今年也因新作【停車】入圍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而備受國內外媒體矚目。
這些導演們的創作才華,早已在金穗獎中嶄露光芒。金穗獎今年特別規畫回顧單元,從歷屆近五百部的得獎作品中挑選出四十八部影片播放,如林書宇的【海巡尖兵】、魏德聖的【黎明之前】、陳宏一的【結婚】及鍾孟宏的【慶典】等片。
回顧影片 鮮少公播卻精采
除了前述新銳導演的作品之外,金穗獎身為台灣早期唯一獎勵八釐米影片的獎項,回顧影展當然不可錯過鮮少公開放映的八釐米作品,早年如國際大導蔡明亮的短片作品【飛碟狂想】;亞洲大導演麥大傑的早期動畫【將軍】等。在拍攝八釐米影片的創作者中,屬於箇中翹楚的當代藝術家高重黎,七次的獲獎紀錄堪稱金穗獎史上最大贏家之一,其作品【那張照片】堪稱為台灣實驗電影的里程碑,不容錯過。足跡橫跨電影製作與策展等多重身分的王耿瑜在一九八六年所拍攝的紀錄片【九歌】,詳盡介紹蘭陵劇坊製作舞台劇的過程。
除了八釐米外,還特別挑選出目前在國內外影壇上已備受肯定導演的早期作品播放。像是李安在紐約大學二年級時拍攝的【陰涼湖畔】,從詩作〈陰涼湖畔〉得來的靈感,透過窮困潦倒的紐約演員與搶匪的奇妙相遇,呈現人面臨現實和理想的拉扯與猶豫,李安細膩的鏡頭運用在此片中一覽無遺,這也是他個人電影生涯中第一部同步錄音的彩色片,而該片在一九八三年拿下最佳十六釐米劇情片,成為他人生當中第一個獎座,也開啟他的導演之路。
【藍色大門】導演易智言精采的短片作品【蚱蜢】,講述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受重傷的美國軍官、日本軍人與借住寺廟的中國兄妹,三方共處一室的緊張關係,道出語言與文化間的微妙差異。去年以【最遙遠的距離】在國際間大放異彩的導演林靖傑,一九九六年奪下最佳劇情影片的【青春紀事Ι─荒野之狼】,短短三十分鐘的篇幅,承載著那段狂妄且青澀的青少年記憶。
入圍作品 題材豐富有創意
二○○八年入圍金穗獎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拍攝題材的多樣化及豐富性,展現出各種五花八門的創意與驚喜,入圍最佳劇情DV類的【娘惹滋味】,以細膩手法刻畫外籍勞工來台工作處境,探討外籍幫傭的問題。入圍紀錄片類的【我愛小魔頭】,紀錄新店市青潭國小老師的教學情況,真實呈現出台灣教育體制下的威權教育問題。
入圍動畫類的作品【衍生】,藉由真人動畫表現出人在城市中面臨壓迫而急欲逃脫的自我。巧妙地結合手工人偶動畫和真人影像的立體停格動畫【棋局】,以人生如棋局比喻無法擺脫既定世俗的無奈,貼切且具張力的傳達主題。【大頭仔的三塊厝】取材自端午節立蛋的習俗,輔以孩童大戰母雞的故事架構,片中擬人化的蚯蚓、母雞,生動的表情加上逗趣的故事情節,讓人看了捧腹大笑。
今年入圍學生團體獎的作品,在題材與類型上力求突破。揭弊功力可比擬爆料天王邱毅的【腳尾米】,藉由假造新聞事件去誘發媒體報導,提出對台灣電視媒體在新聞製作真實度上的質疑。探討同志議題的【少年不戴花】,則把青少年對自己性向不明的焦慮,勾勒得唯妙唯肖。以台灣民間習俗入題的【頭七】,片中玩錢仙、招魂等劇情,展現出台灣特有的殯喪風俗。紀錄片【下一秒‧無限】,描述女拳擊手陳嘉玲參加世界盃女子拳擊錦標賽的歷程,主角追逐夢想的執著,令人動容。
原本以「劇情DV類」報名的【touched/untouched】,以獨特的解構手法處理家庭倫理反常的邊緣題材,獲得評審青睞,但因評審團認為該片的拍攝形式及敘事手法不似劇情片架構,特別以「實驗類」跨類入圍本屆金穗獎。
火環桂冠 淬煉出藝術鳳凰
金穗獎的作品題材,多半從導演自身的經驗和台灣社會脈動的觀察出發,也最能反映不同世代的文化變遷,從這些導演成名之前的作品中,更能發現導演的個人特質與創作傾向。海報設計師蕭青陽為這屆金穗獎設計的主視覺,以象徵三○的膠卷火環桂冠點出「唯有通過火環桂冠,才能歷練為藝術鳳凰」的概念,期待在今年七月底舉行的頒獎典禮上,戴上勝利桂冠的得獎人勇往直前!
第三十屆金穗獎入圍暨回顧影展將於七月十八日至三十一日分別在誠品敦南店、信義店及國家電影資料館三個場地展出;除影展播放外,為了呼應金穗獎初期以「實驗電影」起家的特性,還特別籌辦「漫談實驗電影」、「以實驗精神裂解電影」等相關專題講座,一饗影迷,影展及周邊活動全部免費入場,歡迎大家作伙來感受國片魅力,若想掌握金穗獎最新動態,請上第三十屆金穗獎官方部落格:http://blog.sina.com.tw/30gh/。
2008/07/03 新臺灣新聞周刊 第641期 陳金萬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