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11, 週三
《刺青》本周在香港公映,我認為有值得一談的價值。大家都知道台灣電影,尤其是商業電影一向萎靡不振,在過去十年八載差不多均處於半死不活的狀況。但自從小本製作的《十七歲的天空》、《宅變》及《盛夏光年》等,接二連三在台灣本土殺出一條血路,連帶起反輸入香港後也出現一點迴響(過去只有香港電影輸出往台灣市場)。

《刺青》當然有相若的市場導向,女同志的戀情擺明車馬成為文本重心。只不過由台灣的反應而觀,很明顯因為台灣新電影隨著侯孝賢及楊德昌等人,均以藝術路線為務,市場上已不再存在以商業性主導的台灣電影,也因此令不少評論者對台灣這一浪的導演往往有較容忍的態度,甚至對她們的作品有如此或如彼的憧憬乃至不恰當的抬舉。我完全明白背後的主觀盼望,但反而覺得此舉會窒礙新一代導演的健康成長。
如果周美玲(《刺青》導演)熟悉谷崎潤一郎的《刺青》,甚或是後來改編後的不同電影版本,我相信《刺青》的內容深度可以大大有所提升。
谷崎潤一郎的《刺青》可說是“刺青”類型的原型,故事大致講述一名畫師,因為看上了一名女子擁有美好的背部肌膚,於是把對方監禁起來,強迫在她身上下針刺畫。是的,心水清的讀者應該知道這就是情色作“禁室培慾”的原型佈局。
事實上,日本新浪潮黎明期的闖將增村保造就是“刺青”系的專家,他既曾把谷崎潤一郎的《刺青》改編成電影,而且再拍出相若題材的名作《盲獸》──作為“刺青”的原型,其中已奠定了兩大特色:一是當中存在由受虐轉化為共虐的沉溺轉化,原先的受害人在受虐過程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感,因為出現愈墮落愈快樂的傾向。二是範疇本身一定涉及藝術上的探求(《刺青》為人體刺青,而《盲獸》為人像雕塑),於是為沉溺的轉變提供了多一重形藝合一追求的深度。

至於為何《刺青》會得到柏林影展的泰迪熊獎?不要問我,要問就去問那些投票給《刺青》的評審吧。
http://www.atchines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2017&Itemid=91
====我是分隔線====
我看完才發現這篇新聞好像有點批評的感覺
不過
我想多多少少都會有正面跟負面
這樣才會有成長空間 對吧?!
所以...我還是貼了
分類管理者:兔子